面瘫患者的咬肌功能是否会受到影响,主要取决于面瘫的类型和受损神经的范围,不同情况下咬肌功能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常见的贝尔氏麻痹等周围性面瘫,主要影响面神经的运动分支,该分支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如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等。而咬肌的运动则由三叉神经的下颌支负责,这是一条独立于面神经的神经通路。若面瘫仅累及面神经,未波及三叉神经,咬肌功能通常不会直接受影响,患者仍能正常完成咀嚼动作,咬肌的收缩力量和协调性基本保持正常。但部分患者可能因面部其他肌肉无力,出现辅助咀嚼的动作不协调,比如嘴角闭合不全导致食物在咀嚼过程中从口角漏出,或者在咀嚼时无法有效固定食物位置,让人误以为是咬肌功能出现了异常。
济南国医堂医院林旭峰主任指出,当面瘫由中枢性病变(如脑卒中)引起时,情况则较为复杂。中枢性面瘫的病变部位在大脑皮层或皮层下区域,这些区域不仅控制面神经的运动,还可能与三叉神经核或其传导通路存在密切联系。若病变范围较广,同时影响到三叉神经核或其传导通路,就可能间接影响咬肌功能。这类患者可能出现咬肌力量明显减弱,在咀嚼较硬的食物时感觉格外费力,甚至无法用力咬紧牙关,在进行咬肌收缩测试时,能明显感觉到两侧咬肌的力量不对称,患侧力量明显弱于健侧,严重时会大大影响进食效率,导致患者无法正常摄入固体食物。
此外,少数特殊情况如面神经与三叉神经同时受损(如严重的颅脑外伤、颅内肿瘤压迫等),也会直接导致咬肌功能受到影响。这类患者不仅会表现出典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症状,如口角下垂、无法闭眼、鼓腮漏气等,还会出现明显的咬肌运动障碍,具体表现为张口时下颌会不自主地偏向患侧,在咀嚼食物时患侧咬肌无法提供足够的力量,难以将食物嚼碎,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林旭峰主任提醒,若面瘫患者同时出现咬肌功能异常,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面瘫本身导致的,需要通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因,准确判断是单纯的面神经损伤,还是合并了三叉神经病变。只有针对性地治疗原发病,并结合科学的康复训练,才能更好地改善咬肌功能和面部整体的运动能力,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