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又称耳膜,是位于外耳道底部的一层薄而坚韧的半透明薄膜,它像一面“声音接收器”,将外耳道传来的声波振动转化为机械振动,再通过听小骨传递到内耳,形成听觉。同时,鼓膜还能阻挡外耳道的细菌、污水等异物进入中耳,保护中耳腔的健康,是耳朵里至关重要的“声音卫士”。然而,这层薄膜非常脆弱,容易受到外伤、感染等因素的损伤,进而影响听力功能。
鼓膜损伤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外伤因素和感染因素。外伤因素包括耳部受到直接撞击,如打架斗殴时被拳头击中耳部、运动时耳部撞到硬物等;掏耳时用力过猛或使用尖锐工具,容易刺破鼓膜;此外,巨大的声波冲击,如爆炸、雷鸣、长时间近距离接触高分贝噪音等,也会导致鼓膜破裂。感染因素则主要与中耳炎有关,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腔内会形成大量脓液,脓液产生的压力会使鼓膜穿孔,这是儿童鼓膜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另外,潜水、游泳时污水进入耳道,若未及时清理,也可能引发耳道感染,进而波及鼓膜,导致鼓膜炎症和损伤。
鼓膜损伤后的症状因损伤程度和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轻度的鼓膜损伤,如鼓膜充血、轻微撕裂,患者可能仅感觉耳闷、轻微耳痛,听力有轻微下降,部分患者会出现耳鸣症状。如果鼓膜发生穿孔,患者会突然感到耳痛加剧,随后耳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听力下降会更加明显,同时可能伴有耳鸣、耳内出血或流脓等症状。如果是外伤导致的鼓膜穿孔,患者可能会在受伤瞬间听到“砰”的一声响,随后出现听力障碍。对于儿童患者,由于无法准确表达自身感受,可能会出现哭闹、抓耳、对声音反应迟钝等表现,家长需特别留意。
鼓膜损伤若未及时处理,会带来一系列危害。首先,听力下降是直接的后果,鼓膜的完整性和振动功能受损,会导致声音传导障碍,出现传导性耳聋,影响患者的日常交流和生活质量。其次,鼓膜穿孔后,其屏障功能丧失,外耳道的细菌、污水等容易进入中耳腔,引发中耳感染,导致中耳炎反复发作,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听力损伤。长期的中耳感染还可能导致中耳结构破坏,如听小骨受损、粘连等,甚至引发乳突炎、胆脂瘤等严重并发症。对于儿童而言,长期的听力下降会影响语言发育,导致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落后于同龄人,对其成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保护鼓膜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耳部外伤,掏耳时使用专用工具,动作轻柔,避免用力过猛;远离高分贝噪音环境,必要时佩戴耳塞或耳罩进行防护;游泳、潜水后及时清理耳道内的积水,保持耳道干燥清洁;积极治疗中耳炎等耳部感染性疾病,防止炎症波及鼓膜。一旦怀疑鼓膜损伤,如出现耳痛、听力下降、耳内出血等症状,应立即到耳鼻喉科就诊,通过耳镜检查明确损伤程度。对于轻度的鼓膜损伤,通过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感染等措施,鼓膜多能自行愈合;对于较大的穿孔或无法自行愈合的损伤,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以促进鼓膜修复,恢复听力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