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亚波儿科医生-抽动障碍的预后
追踪研究显示,10岁前有明显抽动的患儿到青少年期有80%症状减轻或消失,18岁以后症状可以减少到无明显功能损害(虽然部分患者仍有轻微抽动)。约20%患儿的抽动严重程度并不减轻,甚至成年期还可能加重。总体来说,虽然儿童期患抽动症的患儿比健康儿童的生活质量差,但比其他精神障碍要好。
二、治疗和干预
1.药物治疗
如果症状轻微,患儿自己无痛苦感、对学习生活没有影响,建议不用药,继续观察。
根据患儿症状从轻到重可以依次选择可乐定透皮贴、硫必利、阿立哌唑、维思通(或其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等药物治疗。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目标一是改善抽动症状,二是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
3.对儿童的支持性心理治疗
由于抽动和发声行为非常引人注目,会使患儿敏感,害怕同学和教师另眼相看,而变得自卑、退缩或脾气急躁,这些心理问题给患儿造成的损害甚至超过了抽动本身。因此,要告知患儿抽动障碍虽然会导致不适,并且起伏波动,但多数预后良好,鼓励患儿主动战胜疾病,提高自尊。
4.对家庭的干预
有的父母不了解抽动症,认为孩子不自主的怪行为是故意顽皮捣蛋、不自主说脏话是道德品质问题而打骂孩子。
有的父母因孩子患了抽动症,对疾病过度担心,而放松对孩子学习的要求,允许不做作业、停掉课外班、辞掉班干部,有要求立即满足,这种过度关注使患儿无形中把自己视为“病人”而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变得任性、急躁、难于管理。
家庭干预首先要提高家长对抽动症特征和预后的认识,正确对待患儿,既不视其为故意捣蛋也不以“患病”为理由而过分迁就。对抽动症状造成的困难(例如上肢抽动无法写字),可以改为口述完成作业。对家长本身的焦虑、紧张等心理变化也应予以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