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状时,会主观判断“这是孩子心理压力大、故意装出来的”,甚至带孩子做大量心理疏导却忽视医学干预。这种“将抽动症等同于心理问题”的认知,正悄悄耽误孩子的干预时机,背后的3个认知偏差尤其需要澄清。
首先,抽动症的核心是神经发育问题,而非单纯心理问题。从医学角度看,抽动症与大脑基底节区神经递质失衡、前额叶皮层发育滞后密切相关——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异常分泌,会导致身体运动指令传递紊乱,进而引发不自主的抽动动作。虽然焦虑、紧张等心理因素可能加重症状,但并非致病根源。若仅将其归为“心理问题”,过度依赖心理疏导而忽视神经发育层面的干预,会让孩子错过佳调整期,导致症状反复甚至加重。
其次,“认为孩子能自主控制”是典型认知误区。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的抽动动作是“故意为之”,会通过批评、呵斥要求孩子“忍住”。但实际上,抽动症儿童的动作是无意识的神经反应,就像无法自主控制打喷嚏一样,强行压抑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加剧神经调控紊乱,形成“越批评越抽动”的恶性循环。这种认知还会让孩子陷入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听话、不乖”,进而出现自卑、焦虑等情绪问题,反而叠加心理负担。
“心理干预能替代医学评估”的认知易延误治疗。部分家长因排斥“疾病”标签,仅带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不愿做儿科神经科的专业评估。但抽动症需通过专业检查排除癫痫、过敏、脑部发育异常等其他疾病,同时明确症状类型与严重程度,才能制定科学方案——轻度症状可通过环境调整、行为引导改善,中重度则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药物或神经调控训练。若跳过医学评估,仅靠心理干预,可能会漏诊其他潜在问题,让孩子长期承受抽动困扰。
家长若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状,应先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科神经科或儿童保健科做专业评估,明确病因后再针对性干预。日常护理中,既要避免过度关注抽动动作、减少心理压力,也要遵医嘱做好神经发育的辅助调整,如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电子产品刺激、规律运动等。只有打破“抽动症是心理问题”的认知误区,才能用科学方式帮孩子减轻症状,不耽误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