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抽动症中,家长常遇到两种不同表现:孩子时而挤眉弄眼、摇头耸肩,时而清嗓子、发出怪声。这其实是抽动症的两大主要类型——运动性抽动与发声性抽动。虽然两者症状表现差异明显,但背后的发病机制相通,科学应对的核心原则也完全一致。本文将帮家长准确区分两种抽动类型,掌握统一的干预方法,避免因认知偏差延误孩子康复。
一、清晰区分:运动性抽动与发声性抽动的典型表现
抽动症的核心是“不自主、反复出现的动作或发声”,根据表现形式可分为两类,家长可通过具体症状快速识别:
1.运动性抽动:身体肌肉的不自主收缩
运动性抽动主要涉及头面部、颈部、躯干、四肢等部位的肌肉,表现为无目的、反复的动作,可分为“简单运动性抽动”和“复杂运动性抽动”:
简单运动性抽动:动作单一、快速,常见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鼻、伸舌、舔唇、点头、摇头、耸肩、扭脖子、甩手、踢腿等,是抽动症初期常见的症状,往往从面部开始出现;
复杂运动性抽动:动作相对复杂、连贯,如做鬼脸、拍手、跺脚、蹦跳、弯腰、旋转身体,甚至出现模仿他人动作(如模仿他人走路姿势)、重复无意义的手势(如反复摸鼻子、整理衣服)等,多在简单抽动出现一段时间后发展而来。
2.发声性抽动:咽喉、口腔肌肉的不自主收缩
发声性抽动由咽喉部、口腔、鼻腔等部位的肌肉收缩引发,表现为不自主的声音,同样分为“简单发声性抽动”和“复杂发声性抽动”:
简单发声性抽动:声音简短、无意义,常见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哼唧、叹气、发出“啊”“哦”“嗯”等单音节声音,或吸鼻子、咂嘴、咕噜声等,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感冒没好”“故意装怪”;
复杂发声性抽动:声音更复杂,如重复他人说过的话(模仿语言)、重复自己的话尾(如说“我要吃饭”后反复说“吃饭、吃饭”),甚至出现无意义的短语、骂人的秽语(秽语抽动),这类症状对孩子的社交和心理影响更大,易引发他人误解。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孩子会同时存在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且症状可能随时间变化——比如初期仅眨眼(简单运动抽动),后期逐渐出现清嗓子(简单发声抽动),甚至发展为做鬼脸(复杂运动抽动)和重复语言(复杂发声抽动)。
二、核心共识:虽表现不同,应对原则完全一致
无论是运动性抽动还是发声性抽动,本质都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导致的神经发育障碍,并非孩子“故意调皮”“品行问题”或“意志力差”。因此,两者的应对原则高度统一,核心是“科学干预+家庭支持”,具体可遵循以下4个原则:
1.不指责、不关注:避免强化抽动行为
家长易陷入的误区是“反复提醒孩子控制”(如“别眨眼了”“不许清嗓子”)或因焦虑责骂孩子。实际上,过度关注或指责会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反而加重抽动——孩子越想控制,越容易紧张,症状就越频繁。正确做法是“视而不见”,不刻意提及抽动行为,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让症状自然淡化。
2.及时就医诊断:明确类型与严重程度
无论出现哪种抽动,若症状持续超过2周(如频繁眨眼、清嗓子超过2周不缓解),或已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交(如因抽动被同学嘲笑、无法集中注意力上课),需立即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保健科或神经科就诊。医生会通过症状评估、行为观察等明确抽动类型和严重程度,判断是否需要药物治疗或行为干预,避免因“误以为是小毛病”延误干预时机。
3.优先行为干预:轻度抽动的核心手段
对于轻度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如仅偶尔眨眼、清嗓子,不影响生活),无需急于用药,优先采用行为疗法:
习惯逆转训练:通过医生指导,教孩子用“替代动作”取代抽动行为(如用“轻轻闭眼”替代“频繁眨眼”,用“正常吞咽”替代“清嗓子”),逐渐减少抽动频率;
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肌肉放松操、听舒缓音乐等方式,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紧张是抽动加重的主要诱因),稳定神经状态。
4.营造稳定环境:减少诱因,辅助康复
无论是哪种抽动,“减少诱因”都是关键。家长需为孩子打造轻松、稳定的生活环境:
避免过度压力:不强迫孩子高强度学习、参加过多兴趣班,考试前适当降低期待,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
规律作息与饮食:保证每天8-10小时睡眠,避免熬夜(疲劳会加重抽动);少吃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巧克力、可乐),避免刺激神经;
多陪伴与鼓励: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多给予肯定(如“妈妈知道你控制不了,没关系,我们一起努力”),避免孩子因抽动产生自卑、抑郁等情绪。
三、常见误区提醒:别因“类型不同”走入干预误区
很多家长对两种抽动存在认知偏差,比如“觉得运动性抽动只是‘小动作’,不用管”“认为发声性抽动是‘孩子故意捣乱’,必须严厉批评”。这些误区会延误干预:
运动性抽动若不及时关注,可能从简单动作发展为复杂动作(如从眨眼发展为全身抽动),增加干预难度;
发声性抽动若被误解为“故意装怪”,责骂会让孩子陷入自卑,甚至拒绝与人交流,引发社交障碍。
无论哪种抽动,都需遵循“科学认知、不指责、早干预”的原则,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
结语
运动性抽动与发声性抽动虽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抽动症的正常症状,背后的病理机制和应对逻辑完全一致。家长无需因“症状不同”而焦虑或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关键是打破“品行问题”“意志力差”的误解,用科学的干预方法和包容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缓解症状、健康成长。若对孩子的抽动症状有疑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才是稳妥的选择。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