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陈勤华,一名在重庆儿科工作了近20年的医生。这些年来,我的诊室里接待过无数因为孩子“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而忧心忡忡的父母。我理解那份焦虑——既怕耽误孩子,又怕过度忧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简单判断孩子多动症的方法,帮助家长们从日常观察中捕捉有价值的多动症早期信号,做到既不忽视,也不误判。多动症行为特征并非难以捉摸,关键是要知道看哪里、怎么看。
误区澄清:活泼≠多动症!
首先,请家长们放下心头大石:孩子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偶尔调皮分神,几乎是童年的“标配”!真正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是一组持续存在、损害功能的神经发育差异。
观察的核心在于行为是否:持续存在(通常至少6个月)、出现在多个场合(如家和学校都明显)、严重干扰了孩子的学习、社交或家庭生活功能。
聚焦日常:5个简单观察方向(非诊断标准)
“注意力的风筝线”飘忽不定?留意专注力持续时间与稳定性
观察点:孩子能否持续专注于他/她并不太感兴趣的任务?比如完成作业、安静阅读、遵守多步骤指令(如“把玩具收好,然后洗手吃饭”)。即使是喜欢的动画片,也难以全程安静看完?
对照参考:同龄孩子通常能维持更久的专注力完成适龄任务。注意障碍的核心是难以主动调控注意力,并非完全不能集中。
“小马达”停不下来?观察活动水平与环境适配度
观察点:在需要安静、克制的场合(如课堂、餐厅、排队、坐车),孩子是否显得异常烦躁?是否总忍不住离开座位、手脚不停摆动、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感觉像装了个“小马达”?
对照参考:活泼的孩子在新鲜或自由环境里精力充沛,但能在约束性场合(经提醒后)逐渐安静。
“脱口而出”的答案?审视冲动控制能力
观察点:孩子是否常常“抢答”?不听完问题就脱口而出?难以耐心等待轮到自己(如游戏、排队)?容易插话或打断他人?情绪上是否“一点就着”,难以忍受延迟满足?
对照参考:这是多动症行为特征中容易被忽视却影响深远的维度,常导致社交冲突。
“丢三落四”是常态?关注条理性与执行力
观察点:孩子是否经常忘带作业、文具、水杯?个人物品(书包、书本、玩具)常常一团糟?即使制定简单的计划(如整理房间步骤),执行起来也困难重重?
对照参考:这反映了执行功能(计划、组织、工作记忆)方面的挑战,是注意力缺陷的重要侧面。
“情绪过山车”?体察情绪反应的强度与调节
观察点:孩子是否情绪波动大?易因小事(如输游戏、要求被拒)而强烈沮丧、发脾气?情绪平复下来需要较长时间?日常挫折感是否偏高?
对照参考:情绪调节困难常伴随核心症状出现,影响亲子关系与同伴交往。
关键提醒:这些观察只是“信号灯”,不是“判决书”!
如果家长在多个维度观察后,发现孩子的行为模式持续存在,且显著干扰了其在家庭、学校或与同伴相处中的正常功能(如学习明显落后、频繁被老师约谈、同伴关系紧张、家庭冲突不断),那么,寻求专业帮助的时机就到了。
下一步行动:寻求专业评估
找谁?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儿科、儿童心理科或儿童神经科的医生/专业人士。
怎么做?多动症专业评估是一个综合过程,绝非简单量表就能定论!医生会:
详细访谈家长:了解孩子发育史、行为表现(具体事例)、家庭环境等。
收集多方信息:非常重要!通常需要老师填写标准化的行为问卷,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观察与互动:医生会直接与孩子互动、观察其行为。
必要检查:有时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身体状况(如听力视力问题、睡眠障碍、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作为重庆儿科的一员,我深知家长的关切。观察日常行为是爱的起点,但专业诊断是科学护航的基石。及早识别、科学干预,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发挥潜能,减少困扰。请记住,您的细致观察是帮助孩子重要的一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若您观察到孩子存在持续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信号,务必寻求专业医生的多动症专业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