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偶尔会遇到这样的孩子:坐不住5分钟就起身乱跑,一会儿跑到教室后排,一会儿摸同学的文具,甚至冲出教室——他们并非故意“捣乱”,很可能是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这类孩子因大脑前额叶发育尚未成熟,难以控制冲动行为和维持注意力,上课乱跑不仅影响自身学习,还可能干扰课堂秩序。作为老师,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既能帮助孩子改善行为,也能保障课堂正常开展。
一、先“冷静应对”:避免激化矛盾,建立安全感
面对多动症孩子突然乱跑,老师首先要做的是稳定自身情绪,避免用“你怎么又乱跑”“再闹就罚站”等指责性语言。这类孩子对负面评价更敏感,指责可能会让他们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加剧冲动行为。
正确的做法是“温和干预”:先暂停教学节奏,用平静的语气喊孩子的名字,比如“小明,老师看到你想走动了,过来跟老师说说是想喝水,还是坐累了呀?”。若孩子愿意停下,可轻声引导他回到座位,并用肢体动作辅助(如轻拍肩膀、牵住小手),传递关注而非批评;若孩子仍继续跑动,不要追逐或强行拉扯,可慢慢跟在身后,在安全范围内用简单指令吸引注意力,比如“我们一起去把你的小椅子摆好,好不好?”。
同时,要向全班同学简单解释“这位同学需要一点时间调整,我们先继续上课,给他一点鼓励”,避免其他同学用异样眼光看待,帮助多动症孩子在班级中建立安全感,减少因“被特殊对待”产生的心理压力。
二、从“环境调整”入手:降低干扰,创造适合专注的课堂空间
多动症孩子对环境刺激更敏感,杂乱、喧闹的课堂环境容易让他们分心、冲动。老师可通过调整课堂环境,减少引发乱跑的“诱因”:
座位安排有技巧:将多动症孩子的座位安排在离讲台较近、干扰源少的位置(如远离门窗、走廊,避免被外界动静吸引),旁边搭配遵守纪律、性格温和的同学,发挥“同伴榜样”作用。若孩子坐久了容易烦躁,可在座位旁放置一个“安静角”,铺一块小地毯,放一个毛绒玩具,提前和孩子约定“坐累了可以去安静角待2分钟,平静后再回到座位”,给孩子一个合理的“释放空间”。
课堂物品简化:让孩子的桌面只保留当前上课需要的课本、文具,多余的物品(如玩具、课外书)统一放在教室储物柜,避免物品吸引孩子注意力,导致起身乱拿。
设置视觉提示:在教室墙面张贴“课堂规则图”(如“坐好听讲”“举手发言”“需要走动先告诉老师”),用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让孩子直观理解规则;在孩子的课桌右上角贴一张小卡片,写上“小手放好,认真听”,随时提醒他控制行为。
三、用“灵活教学”适配:贴合多动特点,减少乱跑冲动
多动症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一般6-8岁孩子约15-20分钟,10岁以上约25-30分钟),长时间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他们感到枯燥,进而产生乱跑冲动。老师可通过调整教学方式,贴合孩子的行为特点:
拆分教学任务,增加互动环节:将40分钟的课堂拆分成3-4个小任务,每个任务时长控制在10-15分钟,任务之间插入“小互动”,比如“现在我们一起站起来,跟着老师做3个深呼吸”“谁能快速说出刚才学的词语?举手的同学可以到讲台前回答”。互动环节既能让孩子活动身体,释放多余精力,又能重新集中注意力,减少乱跑可能。
赋予“小职责”,强化规则意识:给多动症孩子安排一个简单的课堂“小任务”,比如“课间帮老师发作业本”“上课前检查教室的粉笔是否够”“提醒同学把椅子摆好”。通过承担职责,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遵守规则、控制行为——因为他知道“要完成任务,就不能随便乱跑”。
及时给予正向反馈:当多动症孩子能坚持坐在座位上听讲,哪怕只有5分钟,老师也要立刻给予表扬,比如“小明刚才坐得特别好,还举手回答了问题,老师要奖励你一颗小星星!”;若孩子偶尔出现乱跑,纠正后只要能回到座位,也及时肯定“你听老师的话回来了,很棒,继续加油”。正向反馈能让孩子感受到“遵守规则有好处”,逐渐减少乱跑行为。
四、重“家校合作”:同步引导,形成教育合力
课堂上的干预需要家庭的配合才能更有效。老师要主动与多动症孩子的家长沟通,避免只在“孩子乱跑”时联系家长,而是定期分享孩子的进步(如“今天小明在课堂上坚持了20分钟没乱跑,还帮老师发了作业本”),同时给家长提供家庭引导建议:
在家制定规律作息:建议家长每天固定孩子的起床、吃饭、写作业、睡觉时间,规律的作息能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间接提升课堂上的规则意识。
增加家庭运动时间:多动症孩子通常精力旺盛,家长可每天陪孩子进行30-40分钟的户外运动(如跑步、跳绳、打球),通过运动释放多余精力,减少孩子在课堂上因精力无处发泄而乱跑的情况。
避免过度批评,多鼓励:提醒家长在家中也多关注孩子的优点,避免因“乱跑”“调皮”就频繁指责,而是像老师一样,及时表扬孩子的好行为,比如“你今天写作业时没有随便离开座位,比昨天进步了”。家校同步的正向引导,能让孩子更快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想说:多动症孩子需要“理解”而非“纠正”
面对上课乱跑的多动症孩子,老师的核心不是“阻止乱跑”,而是“帮助他们学会控制行为”。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老师可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调整方法,多一份耐心和理解——当孩子感受到“老师没有嫌弃我,而是在帮我”,才会更愿意配合引导。通过环境调整、灵活教学和家校合作,不仅能改善孩子的课堂行为,更能守护他们的成长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也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