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出现无理由的、反复的异常发声时,很多家长容易误以为是“调皮捣蛋”“故意装怪”,但这很可能是儿童抽动障碍(抽动症)的早期信号。与肢体抽动(如咧嘴、挤眼)相比,异常发声更易被忽视或误解,若错过干预时机,可能影响孩子的社交、学习甚至心理健康。以下从医学角度拆解“异常发声与抽动症”的关联,帮家长科学识别与应对。
一、先分清:“正常调皮发声”与“抽动症异常发声”的本质不同
家长首先要明确:孩子偶尔模仿怪声(如学动物叫、故意哼唧)是正常调皮,但抽动症的异常发声是不受控、刻板重复的病理行为,核心区别可通过4个维度判断:
维度正常调皮发声抽动症异常发声自主性能自主控制,家长提醒后可停止,且不会反复完全不受控,即使孩子想克制也忍不住,克制后反而会“爆发式加重”重复性偶尔出现,多伴随玩耍、吸引关注等场景频繁、刻板出现(如每分钟几次,每天持续数小时),且可能固定在某个时间段(如上课、写作业时)声音特点声音多样(今天学猫叫、明天学汽车鸣笛),有明确模仿对象声音固定、单调(如反复清嗓子、咳嗽、哼唧、发出“呃”“啊”“咔”等无意义声音),部分会出现“秽语”(无意识说脏话)伴随反应孩子觉得“好玩”,无不适情绪因声音不受控感到烦躁、自卑,会刻意压抑(如捂住嘴、低头不敢说话),情绪紧张/疲劳时发声更频繁二、抽动症异常发声的3种类型:从“轻微”到“明显”的发展
异常发声属于抽动症中的“发声性抽动”,常与肢体抽动(如挤眼、耸肩)伴随出现,根据声音来源和表现,可分为3类,家长可对照观察:
简单发声性抽动:常见,多由咽喉、鼻腔肌肉不自主收缩引发,如:
呼吸道相关:反复清嗓子、干咳、鼻塞声、吸鼻子声(非感冒引起);
口腔相关:无意识哼唧、叹气、发出“哦”“呀”“嗯”等短音,或频繁吐舌头、咂嘴声;
复杂发声性抽动:声音更有“逻辑性”,但仍不受控,如:
反复说同一句话(如“我要喝水”“别碰我”,且与场景无关,比如上课突然重复);
模仿他人说话(如重复老师/家长的后一句话,即“模仿语言”);
无意义的“词语组合”(如“苹果+汽车”“123+蓝天”,混乱且无逻辑);
秽语性抽动:相对少见但需警惕,孩子会无意识说脏话、粗话(如“笨蛋”“讨厌”,甚至更恶劣词),并非“品行差”,而是大脑语言中枢不受控的表现,孩子常因这种情况被同学排斥、被老师批评,进而产生严重自卑。
三、为什么会出现发声性抽动?并非“故意捣乱”,而是多因素叠加
目前医学明确,发声性抽动的发生与“生理基础+心理诱因+环境刺激”密切相关,绝非孩子“不听话”,常见原因包括:
生理层面:遗传与神经基础
遗传是重要因素:若父母或家族中有抽动症、多动症病史,孩子患病风险比普通孩子高3-5倍;
神经递质失衡:大脑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异常,导致咽喉、口腔肌肉控制能力下降,引发不自主发声;
感染或过敏触发:部分孩子在感冒、扁桃体炎(链球菌感染)后,或接触过敏原(如牛奶、海鲜)后,发声抽动会突然加重。
心理层面:压力与情绪积压
长期压力:如学业负担重(每天写作业到深夜)、家长过度严厉(频繁批评“你怎么又发声”)、父母争吵/家庭氛围紧张;
突发创伤:如转学后不适应新环境、被同学欺负、经历惊吓事件(如车祸、亲人离世),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情绪,便通过“异常发声”无意识释放。
环境层面:不良刺激强化
过度关注:孩子一次偶然发声时,家长若过度反应(如“你怎么回事?别叫了!”),会让孩子觉得“这样能吸引家长注意”,反而强化发声行为;
电子产品过度使用:长时间看手机、电视(尤其是快节奏动画、游戏),会刺激孩子神经系统,加重肌肉和语言中枢的兴奋,导致发声抽动更频繁。
四、家长该怎么做?分“轻度/中度/重度”科学干预,别踩坑
发声性抽动的干预核心是“早识别、少关注、巧引导”,避免因误解导致孩子心理压力加重。具体可按症状严重程度应对:
1.轻度发声抽动(每天发声次数少,不影响学习/社交):家庭干预为主关键原则:“假装没看见,减少关注”家长越提醒“别清嗓子”“别哼唧”,孩子越紧张,发声越频繁。正确做法是:对异常发声视而不见,正常和孩子聊天、玩耍,让孩子觉得“这个声音没什么特别”,逐渐减少对发声的关注;
优化环境:帮孩子“减压”
减少学业压力:比如适当降低作业要求(“写不完没关系,明天再补”),避免强迫孩子“必须考多少分”;
保证“无刺激”休息:每天固定睡眠时间(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前1小时不看手机/电视,可听轻柔音乐放松;
多做“低兴奋”活动:陪孩子散步、画画、拼积木,避免玩激烈游戏(如打打闹闹、电子游戏),减少神经系统过度兴奋。
引导情绪表达:帮孩子“说出来”轻声问孩子:“近在学校有没有不开心的事呀?”“你觉得清嗓子的时候,是不是有点累呀?”,鼓励孩子表达压力或委屈,避免情绪积压通过发声释放。
2.中度/重度发声抽动(影响学习/社交,或伴随情绪问题):立即就医,专业干预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尽快带孩子到儿童精神科、发育行为儿科或儿童心理科就诊:
发声频繁(如每分钟清嗓子5次以上),持续超过1个月;
发声影响课堂(如上课反复咳嗽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导致孩子不愿上学、不敢和人说话;
同时出现肢体抽动(如挤眼+清嗓子)、注意力不集中、暴躁易怒等问题。
医生会通过“行为观察+心理评估”明确诊断,干预方式包括:
行为治疗:如“习惯逆转训练”(教孩子用“深呼吸”代替清嗓子,用可控动作替代不受控发声)、“放松训练”(通过冥想、肌肉放松缓解紧张),对轻度至中度发声抽动效果显著;
药物治疗:若症状严重(如秽语抽动、严重影响生活),医生可能建议短期使用药物(如硫必利、可乐定等),家长无需抗拒——遵医嘱使用时,药物安全性较高,且能快速缓解孩子的痛苦(如避免因发声被排斥)。
五、家长必避的3个误区:别让错误做法加重孩子症状
误区1:“孩子是故意的,打一顿就能好”打骂会让孩子产生“我不好”“我控制不了自己很丢人”的自卑心理,加重焦虑,反而让发声抽动更频繁,甚至引发亲子冲突。
误区2:“等孩子长大就好了,不用管”仅1/3的轻度抽动症孩子会随年龄增长自愈,其余可能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若不干预,还可能衍生出焦虑症、抑郁症、注意力缺陷等问题,影响终身发展。
误区3:“只要吃药就能治”药物的作用是“缓解症状”,而非“治”。若家庭环境不改善(如仍过度施压、频繁批评),停药后症状很可能复发——必须结合“药物+家庭干预+心理疏导”,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发声抽动。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异常发声符合上述“抽动症特点”,且持续时间超过2周,建议尽早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评估,避免因“误判为调皮”延误干预时机。请问孩子目前的异常发声主要是清嗓子、哼唧,还是其他声音?这种情况大概持续多久了?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