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容易混淆多动症和抽动症:看到孩子坐不住、爱乱跑,就觉得是“多动症”;发现频繁眨眼、清嗓子,就断定是“抽动症”。其实,两种病的核心症状、表现特点有本质区别,甚至可能同时出现(约50%-70%的抽动症孩子会合并多动症)。以下通过具体症状对比,帮你精准区分——
一、核心症状:一个“控不住注意力”,一个“控不住身体抽动”
👉多动症(ADHD):注意力与行为的“失控”
核心是与年龄不符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影响学习和社交,具体表现为:
注意力缺陷:
听课、写作业时容易被窗外声音、小动作分心,很难持续专注10分钟以上;
做事马虎,比如数学题抄错数字、作文写一半就放弃;
丢三落四,经常忘带课本、文具,听指令“左耳进右耳出”。
多动/冲动:
坐不住:上课总离开座位、椅子上扭来扭去,吃饭时跑来跑去;
停不下来:喜欢爬上爬下、追逐打闹,哪怕累了也闲不住;
冲动:抢答问题、打断别人说话,玩具被抢就立刻哭闹或动手,不考虑后果。
特点:不是“故意调皮”,而是大脑调控能力不足,比如想安静听课,身体却忍不住动。
👉抽动症(Tourette综合征):身体与发声的“不自主抽动”
核心是反复、快速、不自主的肌肉抽动或发声,孩子自己难以控制,具体表现为:
运动抽动:
简单抽动:频繁眨眼、皱眉、歪嘴、摇头、耸肩、踢腿、做鬼脸(像“突然被抽了一下”);
复杂抽动:拍手、捶打自己、模仿别人动作(比如学同学走路)、突然蹦跳、触摸周围物体。
发声抽动:
简单发声:清嗓子、咳嗽、哼唧、吸鼻子、发出“啊”“哦”等无意义的声音;
复杂发声:重复别人说的话、自言自语、说脏话(并非故意,是神经冲动导致)。
特点:紧张、疲劳时加重,放松、专注时减轻,睡着后完全消失。有的孩子会努力忍住,但忍久了会“爆发”得更厉害。
二、关键区别:从“可控性”“场景性”判断
对比维度多动症抽动症行为是否自主不是“抽动”,而是“管不住自己”(比如想专注却分心)完全不自主,像“被强迫”做动作/发声(孩子常说“忍不住”)与情绪的关系情绪激动时可能更活跃,但核心是“注意力问题”紧张、压力大时症状明显加重,放松时减轻对社交的影响因“插话、冲动”容易和同学冲突,因“走神”被老师批评因“怪动作/声音”可能被嘲笑,导致自卑、回避社交是否能短暂抑制可以被提醒暂时安静(但坚持不了多久)孩子能努力忍住(比如当众不眨眼),但忍后会更频繁三、合并出现时,如何抓“核心”?
如果孩子同时有“坐不住”和“眨眼”,比如“上课走神+频繁清嗓子”,可以这样判断:
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是主要问题(比如因走神导致成绩差,抽动只是偶尔出现),核心可能是“多动症合并轻微抽动”;
若抽动症状更频繁、更影响生活(比如因频繁摇头被同学议论,导致不愿上学),核心可能是“抽动症合并多动症”。
四、家长该做的:别贴标签,及时就医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别轻易说“孩子故意捣乱”“养成了坏习惯”。两种病都是神经发育问题,需要专业医生通过量表评估、行为观察、排除其他疾病(如焦虑症、甲状腺问题)后才能确诊。
如果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且持续6个月以上(多动症)或1年以上(抽动症),影响到学习、社交,建议尽早到儿童神经科、发育行为科就诊——早干预能显著降低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记住:分清症状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而不是给他们“贴标签”。每个孩子的表现都有独特性,专业评估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