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感觉统合失调(简称“感统失调”)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重庆中西医儿科周涛主任指出,感统失调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对感觉信息的处理,导致学习、生活和运动能力受限。以下5类孩子更容易出现感统失调,家长们要格外留意。
一、早产儿和低体重儿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往往不够完善,大脑各功能区的连接和协作能力相对较弱。中医认为“肾主先天”,早产儿多因先天肾气不足,影响脑髓的充盈和发育。这类孩子在后期追赶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感统失调,如平衡感差、动作不协调等问题。
二、剖宫产儿
剖宫产儿缺乏自然分娩过程中的产道挤压,这会使他们缺少触觉和前庭觉的早期刺激。从中医角度看,自然分娩的过程对孩子是一种“顺气”的过程,剖宫产则可能使孩子先天的气机运行不够顺畅,影响到经络气血的正常循行,进而增加感统失调风险,比如在触觉敏感度和运动企划能力方面可能出现问题。
三、缺乏运动的孩子
长期缺乏运动的孩子,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不足,影响本体感觉的发育。中医有“动则气行”之说,运动可促进气血运行和经络通畅。缺乏运动使孩子身体气血运行不畅,感觉信息传导受阻,易出现感统失调,表现为动作笨拙、手脚不灵活,在精细动作如系鞋带、扣纽扣等方面困难多。
四、过度保护的孩子
过度保护会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和探索机会,使他们无法充分接受外界感觉刺激。如一直把孩子抱在怀里,很少让孩子独立行走、接触不同质地的物体等。从中医角度看,过度保护让孩子缺乏与自然环境的互动,阻碍了孩子“后天之本”的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脑髓失养,感觉统合功能难以正常发育,导致孩子平衡感、空间认知能力差等问题。
五、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孩子
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产品,会使孩子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减少身体活动,影响前庭觉和本体觉的发育。而且,电子产品的光线和声音刺激过于强烈和单一,会对孩子的视觉和听觉系统造成过度刺激,干扰大脑对感觉信息的正常整合。中医认为,这种过度刺激会使孩子的心神不宁,肝气郁结,进而影响到脑部气血的调和,导致感统失调,比如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手眼协调能力差等情况。
六、感统失调的表现及干预时机
感统失调的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动作不灵活、容易摔倒;对声音或触觉过于敏感或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困难;平衡能力差,容易眩晕等。如果孩子出现这些行为,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尽早进行干预。早期干预可较大程度改善孩子的感统功能。家长可通过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拍球、跳绳、搭积木等,促进孩子的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发展;同时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和集体活动,增强其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若情况较为严重,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如重庆中西医儿科周涛主任,进行个性化的评估和治疗方案制定,切勿错过孩子感统失调干预的较佳时机,以免影响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