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家长的心。当发现孩子频繁眨眼,多数家长反应便是孩子患上了结膜炎。然而,现实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频繁眨眼背后,可能隐藏着抽动症这一“健康杀手”,早发现、早干预刻不容缓。
一、普遍误区:眨眼=结膜炎?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看到孩子频繁眨眼,就自行判断是结膜炎。毕竟,结膜炎是儿童常见的眼部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加之孩子本身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准确描述身体不适,家长们仅凭经验和表面现象,很容易将频繁眨眼的原因简单归结为结膜炎。于是,自行购买眼药水为孩子治疗,结果往往不尽人意。
二、症状辨析:结膜炎与抽动症的区别
(一)结膜炎的典型症状
结膜炎主要是眼部受到感染或过敏等因素引发炎症。患病时,孩子眼睛会出现明显的异样,眼白部分会泛红,布满血丝,就像兔子的眼睛一样;同时,分泌物增多,眼屎常常会糊住眼睛,让孩子感觉眼睛黏黏的、不舒服;异物感也会很强烈,仿佛眼睛里进了沙子,刺痛感会促使孩子频繁揉眼睛。这些症状都是比较直观且容易判断的。
(二)抽动症的复杂表现
抽动症作为一种神经精神障碍疾病,其症状表现更为复杂。除了频繁眨眼外,还伴有多种不自主的肌肉抽动。孩子可能会不自觉地吸鼻子,总感觉鼻子不通气;清嗓子,发出“吭吭”的声音;撅嘴、点头、摇头、耸肩等动作也会交替出现,而且这些动作不受孩子自身控制,是突然发生的。尤其在孩子情绪紧张、兴奋或者疲劳时,这些症状会更加明显,比如在考试前、参加比赛时,入睡后症状则会消失。
三、早发现的重要性
若家长误将抽动症当作结膜炎来治疗,不仅无法缓解孩子的症状,还会延误病情。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抽动症会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影响。在课堂上,孩子会因频繁的抽动动作分散注意力,无法集中精力听讲,学习成绩自然会下滑;在社交中,孩子怪异的动作容易引起其他小朋友的异样眼光,导致孩子遭受孤立,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负面情绪又会进一步加重抽动症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频繁眨眼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能仅凭主观判断就盲目治疗。仔细观察孩子是否还有其他伴随症状,一旦怀疑是抽动症,务必及时带孩子前往专业医院进行全面检查,让专业医生做出准确诊断,以便尽早干预治疗,帮助孩子摆脱病痛的困扰,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