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痉挛性脑瘫的一般诊疗知识
痉挛性脑瘫患儿常见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和姿势异常,主动运动减少,反射异常。临床症状呈肌张力增高样表现:肢体被动屈伸时,有“折刀”样表现。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上肢表现为腕关节掌屈,手握拳,拇指内收,手指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下肢表现为“芭蕾舞足”、脚尖着地,膝关节屈曲或过伸,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患儿视觉功能发育不足,斜视。另外,还可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胆小、畏缩、内向性格等。临床体征可见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头颅MR可见脑白质缺血缺氧性改变。
患儿出现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和姿势异常,主动运动减少,反射异常等表现,并且未逐渐加重,既往出生时有早产、难产以及缺血缺氧史,应考虑痉挛性脑瘫。头颅MR可见脑白质缺血缺氧性改变。
痉挛性脑瘫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治疗过程,需要手术结合康复。从治疗步骤来说,首先手术缓解痉挛,然后再行矫正畸形以及康复训练。单纯进行某一方面的治疗,效果不好;并且儿童发育期间,不宜过早接受肌腱延长手术。
目前,电生理监测下选择性脊神经后根离断术(SPR或SDR)是解除痉挛的首选方法。该术式是通过多导联电生理技术进行术中监测,相对精确指导手术;提高了手术效果、减低了风险。
手术解除了肢体痉挛,目的是为日后的康复训练打下基础;术后的康复训练是的保证。康复在术后早期即可开始,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开始作双下肢的被动运动。术后的康复治疗应贯穿患者的一生,以争取大的。
小儿脑瘫和四个因素有关
小儿脑瘫的出现不但对患儿有严重的危害,对家庭也有严重的影响,我们要清楚致病的因素,在怀孕前后都要合理的进行预防。
小儿脑瘫的原因
1、低体重儿(小于2500g):包括早产未成熟儿,足月小样儿。
2、先天性异常: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异常,在四肢性瘫痪的脑瘫病人中53%与先天性异常有关;在非四肢性瘫的脑瘫病人中,35%是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
3、脑缺血缺氧:在脑瘫患者中,20%是由窒息及产伤所引起,导致缺血缺氧的因素有:
(1)母亲因素:如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心力衰竭、大出血、贫血、休克或吸毒、药物过量等;
(2)胎盘因素: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坏死或胎盘功能不良等;
(3)脐带血流阻断:如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绕劲等;
(4)分娩过程异常:如臀位产、滞产、手术产(产钳)或应用麻醉药等;
(5)新生儿因素:除窒息外,还有许多心肺功能异常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窘迫综合症、周身循环衰竭、红细胞增多症。
4、核黄疸:为脑瘫重要原因,随着国产医学的进步,核黄疸引起脑瘫的比例下降。
小儿脑瘫预防
1、出生前的预防
(1)实行婚前保健:普及产前筛查,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进行性卫生、生育和遗传病知识的指导;有关婚配、生育等问题的咨询及男女双方可能患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进行医学检查,提出医学意见。
(2)搞好孕期保健:健康教育,定期产前检查;增加营养;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等。避免产前感染和服用禁忌药,不接触X线、化学毒物品等。加强孕晚期劳动保护,减少早产。
2、围产期的预防
(1)提高农村地区住院分娩率,加强产儿科医生产时监护。
(2)合理使用缩宫素,普及新生儿新法复苏技术。
(3)避免早产和低体重儿的出生。
(4)预防窒息和颅内出血。
(5)防治高胆红素血症。
3、出生后的预防
(1)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①实行住院分娩。②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皮肤。③保持新生儿脐部的干燥、清洁。④密切观察黄疸的消长。⑤注意观察前囟。⑥实行母乳喂养。
(2)建立高危儿档案,开展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定期体检(1—2月1次)同时,做Vojta姿势反射检查。
(3)正确对待腰椎穿刺:腰椎穿刺抽取少量脑积液用于检查,以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病情,为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从而减少颅内疾病后遗症的发生。为此家长应密切配合,共同为患儿的健康负责。
(4)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