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重庆正规儿童医院)

重庆好的儿童医院

重庆专治自闭症医院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郭志超:孩子总哼唧?抽动症的早期表现别忽视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生活中,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总爱无意识哼唧,要么觉得是“撒娇求关注”,要么认为是“装可爱的小习惯”,甚至会批评孩子“别瞎哼唧,安静点”。但家长们可能不知道,这种反复、不自主的哼唧,很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早期表现。若错过干预时机,症状可能从“哼唧”发展为更明显的抽动动作,影响孩子学习与社交,家长需学会科学辨别。

一、先分清:“正常哼唧”和“抽动症哼唧”,3个核心差异很关键

很多家长误把抽动症的哼唧当成孩子的小脾气,其实两者在“自主性、频率、伴随表现”上有本质区别,可对照自查:

1.自主性:能控制的是撒娇,忍不住的要警惕

如果是正常哼唧,孩子多有明确目的——比如想要玩具、求抱抱,或表达“不想走路”的小情绪,家长回应后(如抱抱、讲道理),哼唧会立刻停止,是有意识、可自主控制的行为;但抽动症的哼唧是神经发育问题导致的不自主发声,孩子常说“我控制不住自己”,即使努力克制,也只能安静几十秒,很快又会无意识哼出来,甚至越提醒越频繁,自己也会因“忍不住”感到烦躁。

2.频率:偶尔的是习惯,反复的要重视

正常哼唧多是“偶尔发生”,比如每周出现1-2次,每次持续几分钟,且多在特定场景(如累了、想被关注)出现;而抽动症的哼唧会反复出现、有固定规律——比如写作业时每隔3-5分钟就哼一次,睡前躺着也不停哼唧,每天发作几十次,且这种情况会持续1个月以上,不会随时间自然消失,反而可能越来越频繁。

3.伴随表现:单一哼唧不用慌,多种异常要警惕

正常哼唧通常是“单一行为”,不会搭配其他奇怪动作;但抽动症的哼唧常伴随轻微运动抽动,比如孩子哼唧时,会同时挤眼睛、皱眉头、耸肩、摸鼻子,或不自觉甩手、踢腿。这些动作一开始可能很隐蔽(比如只是偶尔挤下眼),但会慢慢变多,比如从“哼唧+挤眼”发展为“哼唧+耸肩+清嗓子”,形成“发声+动作”的组合抽动。

二、除了抽动症,孩子哼唧还可能是这些原因,先别过度焦虑

当然,不是孩子哼唧就一定是抽动症,家长可先排除以下2类更常见的情况,避免盲目紧张:

1.生理不适: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孩子身体不舒服时,会通过哼唧缓解——比如肚子胀气、消化不良,哼唧能让腹部肌肉放松;咽喉干燥、痒(比如秋冬缺水、轻微咽炎),哼唧能暂时缓解喉咙异物感;还有些孩子穿太多、太热,或鞋子磨脚,也会用哼唧表达“不舒服”。这类情况只要解决源头(如喂益生菌、补水、调整衣物),哼唧很快就会消失。

2.心理需求:紧张或求关注的“情绪出口”

3-6岁孩子在陌生环境(刚上幼儿园、见陌生人)、面临压力(考试、被批评)时,会用哼唧释放紧张情绪;还有些孩子发现,“哼唧”能快速获得家长关注(比如一哼唧家长就过来哄、批评),即使是负面关注,也会让孩子故意重复这个动作,以此满足“被重视”的心理需求。

三、家长科学应对:3步判断+干预,不忽视不盲目

面对孩子总哼唧,家长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盲目批评,按以下3步做更稳妥:

1.一阶段:观察记录,摸清规律(1-2周)

拿手机或笔记本,记录孩子哼唧的关键信息,为后续判断提供依据:

记录“时间与场景”:比如每天早上起床后、上学前,还是写作业、看电视时哼唧?

记录“频率与时长”:每天大概哼几次?每次持续多久?有没有越来越频繁?

记录“伴随情况”:哼唧时有没有挤眼、耸肩?情绪是开心、烦躁还是紧张?如果1-2周内,孩子哼唧次数减少,或只在特定场景(如求关注)出现,多是生理或心理原因,无需过度担心。

2.第二阶段:针对性引导,纠正非病理性哼唧

若排除抽动症,孩子哼唧是撒娇或求关注导致:

不强化:看到孩子哼唧时,别立刻回应(不哄、不批评),等孩子用语言表达需求(比如“妈妈抱”“我想吃水果”)再回应,让孩子知道“用话说是有效的,哼唧没用”;

正向鼓励:当孩子不用哼唧,直接用语言表达时,及时表扬,比如“宝宝刚才说‘想玩积木’,说得真清楚,妈妈听懂了”;

缓解情绪:如果孩子紧张时哼唧,提前帮孩子适应环境(比如上幼儿园前带孩子熟悉教室),睡前陪孩子玩亲子游戏放松,减少焦虑。

3.第三阶段:及时就医,别错过干预时机

如果孩子哼唧符合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建议尽快带孩子去儿科神经科或儿童保健科检查:

哼唧持续超过1个月,频率越来越高,甚至影响上课(比如老师反映孩子上课总哼唧,无法专心);

除了哼唧,还出现2种以上抽动动作(如挤眼+耸肩+清嗓子);

孩子因哼唧被同学嘲笑,变得自卑、不爱说话,或自己烦躁哭闹,说“控制不住自己”。

提醒:抽动症哼唧不可怕,早干预效果好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哼唧是抽动症,会不会一辈子好不了”,其实不用焦虑!临床数据显示,约80%的儿童抽动症患者,在青春期前后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即使症状持续,通过医生指导的行为干预(比如习惯逆转训练,教孩子用“深呼吸”代替哼唧),或必要时的药物治疗(需医生评估,安全可控),也能有效控制症状,不影响孩子正常成长。

孩子的“异常哼唧”,往往是身体或情绪的“信号”。家长少一点“撒娇”的主观判断,多一点耐心观察和科学应对,才能帮孩子及时避开成长困扰。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小儿惊厥,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包括脑瘫),小儿意识障碍,智力低下、小儿多动症及多发性抽动综合征等诊治工作

擅长:孤独症、发育迟缓、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智力低下、脑瘫、癫痫、遗尿等神经行为发育疾病的诊疗

擅长:诊治小儿神经内科疾病,如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小儿多动症、颅内感染、头痛、智力、行为发育障碍等疾病,尤其擅长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其疗效的评价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