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痛风患者来说,“吃肉”常常是件纠结的事——想吃肉补充营养、改善口味,又怕肉类中的嘌呤诱发关节疼,只能看着别人吃自己“馋得慌”。其实不用完全忌口,选对瘦肉种类、注意食用方式,就能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减少对病情的影响。
首先可以选禽肉中的去皮瘦肉。比如鸡胸肉、火鸡胸肉,这些部位的脂肪含量低,嘌呤水平在肉类里属于中等偏下。吃之前要记得去掉鸡皮、鸭皮,因为禽类的皮含有较多脂肪,可能影响尿酸排泄。烹饪时尽量选择蒸、煮、炖的方式,比如把鸡胸肉切成小块煮成汤,或者蒸熟后撕成丝凉拌,避免油炸、红烧这类重油做法,减少身体负担。
其次是畜肉里的瘦部位。像牛里脊、猪里脊,这些部位的脂肪少、肉质嫩,嘌呤含量比五花肉、肥牛等部位低不少。吃的时候要去掉可见的脂肪,比如牛肉上的筋膜、猪肉上的肥油,切得小块一些更易消化。可以做成清炖牛肉、水煮里脊片,或者搭配蔬菜一起炒,注意炒菜时少放油盐,避免用过多调味料加重身体代谢负担。
还有鱼肉中的低嘌呤种类也能适量吃。比如鳕鱼、鲈鱼、比目鱼,这些鱼类的嘌呤含量相对较低,而且富含优质蛋白,对身体有益。吃之前要清理干净内脏,因为鱼类内脏的嘌呤含量远高于鱼肉。烹饪时以清蒸、煮汤为主,比如清蒸鲈鱼、鳕鱼豆腐汤,尽量不喝鱼汤,因为嘌呤易溶于水,鱼汤里的嘌呤含量会比鱼肉高。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适合的瘦肉,也要控制食用量,不能一次吃太多。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调整,比如在尿酸控制稳定的时候,每次吃一小份,大概相当于手掌心(不含手指)大小的量,每周吃2-3次即可。如果正处于痛风急性发作期,建议暂时不吃肉类,等症状缓解后再逐渐尝试。
另外,吃瘦肉时搭配大量蔬菜更好,比如绿叶蔬菜、冬瓜、黄瓜等,这些蔬菜嘌呤含量低,还能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帮助促进尿酸排泄。同时,吃完肉后可以多喝些温水,帮助身体代谢。如果吃了某种瘦肉后感觉关节不适,比如隐隐作痛,下次可以减少食用量或换成其他种类的瘦肉。
提醒的是,饮食调整只是痛风管理的一部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日常还是要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尿酸水平,再结合合理的饮食选择,才能更好地稳控病情,既不用委屈自己的胃,也能减少痛风发作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