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餐喝了几杯啤酒,半夜大脚趾突然疼得钻心”“吃了顿海鲜,膝盖又肿又红,连路都走不了”——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却只当是“偶然关节疼”,直到反复发作才知道是痛风。其实,痛风不只是“吃出来的关节痛”,它还可能悄悄伤肾,若不了解这些常识,很容易陷入“疼了治、不疼忘”的恶性循环。
先搞懂:痛风到底是什么?简单说,痛风是“尿酸太高惹的祸”。我们身体会代谢出一种叫“尿酸”的物质,正常情况下会随尿液排出;但如果尿酸生成太多(比如吃多了高嘌呤食物)、排出太少(比如肾功能弱),尿酸就会在血液里“超标”,变成细小的“尿酸盐结晶”。这些结晶喜欢沉积在关节里,尤其是大脚趾、脚踝、膝盖等部位,一旦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剧烈炎症——这就是痛风急性发作时,关节又红又肿、疼到睡不着的原因。
很多人对痛风有“认知误区”,正是这些误区让病情反复:比如觉得“痛风不疼就没事”,急性发作时吃点止痛药,不疼了就继续喝酒、吃海鲜。其实,不疼的时候,尿酸盐结晶还在悄悄沉积,不仅会让关节变形,还可能沉积在肾脏里,形成“痛风石”或“尿酸性肾结石”,严重时会损伤肾功能,甚至发展成尿毒症;还有人觉得“痛风只是老年人的病”,年轻人不会得——但现在很多20-30岁的人,因为常喝奶茶、吃火锅、熬夜,也成了痛风“新宠”;另外,“忌口只忌海鲜啤酒”也是错的,动物内脏、浓肉汤、部分海鲜(比如沙丁鱼、贝类)嘌呤含量更高,甚至有些蔬菜(如菠菜、芦笋)虽嘌呤中等,但大量吃也可能诱发痛风。
怎么尽早发现痛风信号?除了典型的“半夜关节突发剧痛”,还有一些早期表现容易被忽视:比如偶尔感觉关节“发紧”“发酸”,尤其是吃了高嘌呤食物后;比如尿酸检查时,数值超过420μmol/L(正常上限),即使没疼过,也属于“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预备军”;还有人会在耳后、关节周围摸到小硬疙瘩,这可能是尿酸盐结晶形成的“痛风石”,意味着病情已经在进展了。
想避开痛风反复发作,做好“3件事”很关键:一,科学忌口,不是“一刀切”。高嘌呤食物(动物内脏、浓肉汤、沙丁鱼、啤酒)要尽量避免;中等嘌呤食物(猪肉、牛肉、鱼虾、豆类)可以适量吃,比如每天肉类控制在手掌大小,别过量;低嘌呤食物(蔬菜、水果、牛奶、鸡蛋)可以多吃,尤其是牛奶和鸡蛋,不仅嘌呤低,还能帮助降低尿酸。
二,多喝水、少喝“隐形糖”饮料。每天喝2000-3000毫升温水,能帮助尿酸通过尿液排出;奶茶、可乐、果汁里的“果糖”会促进尿酸生成,比啤酒更易诱发痛风,一定要少喝。
三,别熬夜、别剧烈运动。熬夜会影响身体代谢,让尿酸排出减少;剧烈运动(比如快跑、高强度健身)会让身体产生“乳酸”,乳酸会和尿酸“抢着排出”,反而导致尿酸升高,建议选择散步、游泳等温和的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
重要的是:痛风一定要规范治疗。急性发作时,别自己随便吃止痛药,及时就医让医生开“抗炎镇痛”药物,快速缓解症状;缓解期要在医生指导下吃“降尿酸药”,把尿酸控制在目标值(一般建议360μmol/L以下,有痛风石的要更低),这样才能减少结晶沉积,避免关节和肾脏损伤。
别再把痛风当成“小疼小痒”!它是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早认识、早干预、科学护理,才能避免它影响生活质量,守住关节和肾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