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一)病名与核心病机解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医范畴中归属于“肺胀”,其核心病机为“正虚邪实”。病位以肺为核心,同时与心、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一方面,患者多存在肺气、脾气或肾气的亏虚,导致机体防御功能减弱;另一方面,外邪(如风寒、风热)侵袭诱发或加重病情,内外合邪产生痰浊、水饮、血瘀等病理产物,三者相互胶结,形成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
(二)与现代医学的病理关联
冉然中医指出,慢阻肺的“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与中医“肺失宣降、气道壅塞”理论高度契合。现代医学中气道慢性炎症、肺泡结构破坏等病理改变,可对应中医“痰瘀互结、肺络痹阻”的病机,强调中西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具有互补性。
二、基于中医辨证的分型论治体系
(一)实证辨证与治疗
1.风寒壅肺证
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喘息咳逆、胸部胀闷,痰多清稀呈泡沫状,伴头痛、恶寒等症。病机为风寒外束,肺气壅塞不宣。治疗以宣肺散寒、降气平喘为法,常用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药用麻黄、桂枝、杏仁、苏子等,迅速缓解外邪束肺所致的急性症状。
2.痰热郁肺证
症见喘息气粗、痰黄黏稠难咯、胸满烦躁,或伴身热汗出、口干尿黄。病机为痰热互结,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治宜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方选桑白皮汤加减,以桑白皮、黄芩、鱼腥草清热泻肺,瓜蒌、贝母化痰散结,改善痰热壅盛的复杂证候。
(二)虚证辨证与治疗
1.肾虚不纳证
多见于病程日久者,表现为喘促日久、动则尤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伴汗出肢冷或面红烦躁、咽干舌燥。病机为肺肾两虚,肾不纳气。治疗遵循“肺肾同治、纳气归元”原则,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阴虚者佐以麦味地黄丸,兼顾阴阳失衡与气机逆乱。
2.肺气亏虚证
以喘促短气、声低气怯、喉中鼾声、自汗怕风、痰少质黏为特征,属肺气虚损、卫外不固。治以补肺益气、固表平喘,常用补肺汤加减,配伍黄芪、白术等益气固表,五味子、紫菀敛肺止咳,改善肺虚失养的慢性证候。
三、冉然中医谈慢阻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优势
(一)精准识别疾病关键特征
冉然主任强调,慢阻肺与哮喘的核心区别在于“气流受限的可逆性”——前者为不完全可逆,缓解期仍有持续气道阻塞;后者为完全可逆,急性发作后肺功能可基本恢复。这一鉴别要点对临床分型与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多维解析发病因素
1.外部诱因
吸烟、职业粉尘、化学污染物及空气污染是主要环境致病因素,其中烟草暴露可直接损伤气道黏膜,诱发“烟毒伤肺、灼津成痰”的病理过程;呼吸道感染(如病毒、细菌)则常作为急性加重的触发因素,符合中医“外邪引动伏痰”的发病观。
2.内在基础
遗传因素、气道高反应性及肺发育不良等内在因素,对应中医“先天禀赋不足、脏腑虚损”的体质理论。尤其老年人“肺脾肾虚”为本,易致痰瘀伏留,形成“本虚标实”的病理基础。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急性期以西医控制感染、解痉平喘快速改善症状,配合中医清热化痰、宣肺开闭减轻炎症反应;缓解期以中医扶正固本(如健脾益肺、补肾纳气)为主,结合西医肺康复训练,延缓肺功能下降,降低急性发作频率。
四、慢阻肺的中医预防与康复指导
(一)生活方式干预
1.规避致病风险
戒烟是首要预防措施,同时需减少厨房油烟、工业粉尘暴露,雾霾天佩戴N95口罩,避免外邪与毒物对肺脏的持续损伤。
2.情志与饮食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致“气滞痰凝”;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可常食山药、莲子、银耳等健脾益肺之品,脾虚痰湿重者辅以茯苓、白术煮粥,改善内环境失衡。
(二)中医特色康复方法
1.穴位调理
选取肺俞、脾俞、肾俞等穴位艾灸或贴敷,激发经络气血,增强肺脾肾三脏功能;按揉膻中、定喘穴缓解喘息症状,调节气机运行。
2.功法锻炼
推荐八段锦“调理脾胃需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等动作,通过呼吸吐纳与肢体运动结合,改善呼吸肌功能,增强体质,符合中医“动则生阳、气动痰消”的康复理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需立足“整体观念”,既关注急性发作期的“攻邪治标”,更重视缓解期的“补虚治本”。成都中医哮喘医院冉然中医团队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核心,融合现代医学技术,为慢阻肺患者提供个体化诊疗方案,助力改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建议患者早期识别症状,及时就医,通过中西医协同干预,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