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染性因素:病原体侵袭的多维路径
(一)细菌性感染:经典病原体的致病威胁
肺炎链球菌是细菌性肺炎常见病原体,常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侵袭肺部肺泡引发炎症。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亦可在免疫力低下时趁虚而入,导致肺组织化脓性病变,临床表现以高热、脓痰、胸痛为特征。
(二)病毒性感染:儿童与免疫薄弱人群的高危风险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是儿童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约占5岁以下患儿致病原的60%以上。病毒通过黏膜吸附入侵,破坏呼吸道上皮细胞,引发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炎症,常伴发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易在幼儿园、学校等场所聚集流行。
(三)真菌与非典型病原体:隐匿性感染的潜在威胁
白念珠菌、曲霉等真菌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或免疫缺陷患者,以肺内结节、空洞样病变为特征;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则通过飞沫传播,病程迁延,易引发顽固性干咳,尤其好发于学龄儿童及青少年,需结合血清学检测明确诊断。
二、非感染性因素:理化与免疫损伤的肺脏挑战
(一)理化刺激与异物吸入:外源性损伤的直接作用
工业粉尘、有毒气体(如氯气、氨气)长期暴露可导致化学性肺炎,表现为肺泡充血水肿;婴幼儿或老年人因吞咽功能障碍,易发生食物、呕吐物误吸,引发吸入性肺炎,CT可见肺段或肺叶实变,合并厌氧菌感染时可出现脓臭痰。
(二)放射损伤与药物影响:医源性因素的病理机制
肺癌或乳腺癌放疗患者可能出现放射性肺炎,表现为照射野内肺组织纤维化、毛细血管损伤;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或化疗药物(如博来霉素)亦可诱发药物性肺损伤,以间质性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需与感染性病因鉴别。
三、机体易感性:宿主因素的内在基础
(一)免疫防御缺陷:正邪相争的失衡状态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感染者等人群因中性粒细胞趋化能力下降、抗体生成不足,导致病原体清除能力减弱。中医理论认为,此类人群多属“正气不足”,易受外邪侵袭,符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致病观。
(二)基础疾病与解剖异常:肺部微环境的改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因气道黏液潴留、纤毛功能受损,病原体易定植繁殖;支气管扩张患者因气道结构破坏,形成感染“储库”;先天性肺囊肿、肺隔离症等解剖异常则可能导致分泌物淤积,增加感染风险。
(三)年龄与生活方式:高危人群的致病协同
婴幼儿“肺常不足”,呼吸道管腔狭窄、免疫屏障未完善,易受病毒侵袭;吸烟者因烟草焦油破坏气道黏膜纤毛,使局部免疫功能下降,细菌性肺炎风险较常人高3-5倍;长期卧床者因痰液坠积,易继发坠积性肺炎。
四、中医视角:从“外邪入侵”到“伏邪致病”的理论解析
(一)六淫邪气:外感致病的核心因素
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通过口鼻或皮毛侵袭肺卫,其中风邪常为先导,夹寒挟热引发表证。如冬季寒邪袭肺,可见恶寒发热、咳嗽痰白;春季风燥伤肺,多见干咳少痰、咽痒咽痛,符合“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的中医理论。
(二)肺脾两虚:内环境失衡的病理基础
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不足,卫气不固导致外邪易侵;老年人“肺气虚衰”,宣发肃降功能减弱,痰液潴留体内形成“伏痰”,遇感触发则发为咳喘。临床可见神疲乏力、易感冒等症,治当以“培土生金”法调理。
(三)伏邪致病:慢性感染的中医阐释
肺炎支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中医归为“伏邪”范畴,其性黏滞,易伏藏于肺络,导致病情反复、耗伤气阴,表现为午后低热、干咳盗汗。治疗需遵循“透邪外出、养阴清肺”原则,兼顾祛邪与扶正。
五、预防建议:多维度构建肺脏防护体系
(一)增强正气:中医调理与免疫提升
针对“肺脾两虚”人群,可通过健脾益肺食疗(如山药、莲子、银耳)、穴位贴敷(肺俞、脾俞穴)改善体质;合理作息、适度运动(如八段锦“调理脾胃需单举”)可增强卫外功能,降低感染风险。
(二)规避诱因:环境防护与生活管理
减少雾霾天外出,佩戴N95口罩;避免接触二手烟、工业粉尘;进食时细嚼慢咽,预防误吸;长期卧床者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免疫低下人群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
(三)早期干预:症状识别与及时就医
出现持续发热(>3天)、咳嗽加重、痰中带血、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警惕肺部感染可能,及时行血常规、胸片或CT检查。中医辨证治疗可早期介入,通过解表清热、宣肺化痰等治法,阻断病情进展。
成都中医哮喘医院冉然中医强调,肺部感染的发生是病原体侵袭与机体易感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需从病原学、解剖学、免疫学及中医整体观多角度解析。通过精准识别高危因素、早期干预体质偏颇,结合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守护肺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