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益活动全景:聚焦呼吸健康,科普技术前沿
(一)活动背景与核心宗旨
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的当下,成都中医哮喘医院成功举办“易呼益吸”公益活动,旨在通过前沿技术科普提升患者诊疗认知。据《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数据,我国慢阻肺病患者近1亿人,哮喘患者达4570万人,但规范治疗率不足30%。芮军主任作为胸外科主任医师,深耕肺结节、肺癌等微创治疗领域30余年,此次围绕“冷冻消融技术”展开专题科普,为患者搭建知识平台,践行“早发现、早干预”的防治理念。
(二)现场互动与科普形式
活动采用“理论讲解+可视化演示”模式:芮军主任结合临床案例,通过3D模型动态展示冷冻消融针穿刺路径、冰球形成过程及病灶灭活机制;现场配备CT影像模拟系统,直观呈现技术在肺结节定位中的精准性(误差≤2mm)。同时设置问答环节,针对“冷冻消融是否影响肺功能”“术后恢复周期”等患者关切问题进行专业解答,累计覆盖200余名患者及家属,现场发放技术手册300余份。
二、冷冻消融技术解码:从原理到临床优势的专业解析
(一)技术核心原理:超低温“冰火双重打击”灭活病灶
冷冻消融术借助氩氦刀系统,在CT精准导航下将直径的消融针穿刺至病灶,30秒内极速降温至-160℃,形成覆盖肿瘤的冰球,通过细胞内冰晶膨胀破坏细胞膜;随后氦气复温至40℃,利用冷热温差引发肿瘤细胞裂解。此物理性灭活过程不依赖化学药物,避免全身毒性反应,尤其适合高龄、肺功能不佳患者。临床数据显示,病灶清除率可达92%以上,术后1年无复发生存率较传统手术提升18%。
(二)三大核心优势:重新定义微创治疗标准
超微创与快速康复:仅需2mm针孔创口,无需开刀,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术后2小时可下床活动,3天内出院,显著降低传统手术的创伤风险(并发症发生率仅%,传统手术为15%)。
精准保护肺功能:通过智能温控系统实时监控冰球范围,确保消融边界超过瘤体1cm的同时,较大限度保留正常肺组织。临床验证,术后FEV1(肺功能关键指标)降幅仅5%,远优于肺叶切除手术的30%损伤。
激活自体免疫效应:坏死肿瘤细胞释放抗原,激发机体T细胞、NK细胞免疫应答,形成“原位疫苗”效应,在杀灭局部病灶的同时,增强全身抗肿瘤免疫,降低远处转移风险。
(三)适用范围与诊疗流程
技术适用于直径≤3cm的肺结节(良性/早期恶性)、肺癌寡转移灶及无法耐受手术的实体肿瘤患者。完整诊疗流程包括:低剂量CT筛查→三维重建定位→局麻下经皮穿刺消融→术后24小时CT复查评估冰球覆盖情况→定期随访(建议3个月/次)。芮军主任特别强调:“并非所有结节都需消融,需通过薄层CT、PET-CT等综合评估结节恶性概率,遵循‘精准干预、避免过度治疗’原则。”
三、公益价值延伸:构建医患协同的健康管理生态
(一)助力基层医疗认知升级
针对西南地区呼吸疾病高发、基层诊疗资源不均衡的现状,本次科普特别梳理“冷冻消融技术临床应用共识”,通过医院官网、短视频平台同步传播,累计触达5万余人次。内容涵盖“哪些肺结节需要积极干预”“消融术后生活注意事项”等实用信息,帮助患者建立“筛查-评估-干预”全流程管理意识。
(二)彰显专科医院技术担当
作为西南地区胸肺疾病诊疗标杆,成都中医哮喘医院依托联影64排螺旋CT、氩氦刀冷冻消融系统等先进设备,已构建“影像精准定位-微创介入治疗-中医康复调理”一体化诊疗体系。芮军主任团队年均完成冷冻消融手术300余例,技术成功率98%,相关成果获《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收录,此次公益科普既是技术下沉的实践,也为行业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范例。
(三)患者教育的长效化探索
活动现场建立“呼吸健康管理群”,由医护人员定期分享冷冻消融术后护理要点(如咳嗽观察、血氧监测)、肺部康复训练(腹式呼吸法、呼吸操)及饮食建议(润肺食材搭配)。后续医院将推出“技术科普月”系列活动,通过线上直播、患友沙龙等形式持续赋能,推动从“单次科普”到“长期健康管理”的模式升级。
四、以科技赋能公益,守护呼吸健康未来
成都中医哮喘医院“易呼益吸”公益活动不仅是一次技术科普,更是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防治结合”理念的践行。芮军主任表示:“冷冻消融技术的推广,旨在为肺结节患者提供更安全、更精准的治疗选择,而公益科普则是打破认知壁垒的关键桥梁。”随着此类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将有更多患者从中受益,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健康”的转变,为呼吸健康防线注入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