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益活动回顾:聚焦呼吸健康,搭建科普桥梁
(一)公益行顺利落幕,惠及患者健康需求
成都中医哮喘医院“易呼益吸”公益活动日前正式结束,本次活动以“守护肺部健康,科学认知肺结节”为核心,通过专家讲座、现场答疑等形式,为广大患者及家属提供了肺结节诊疗的前沿信息。活动现场,医院胸外科专家团队针对肺结节冷冻消融技术展开深度科普,旨在提升公众对微创治疗的认知,助力“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理念落地。
二、冷冻消融技术解析:肺结节诊疗的精准化选择
(一)技术原理:超低温靶向灭活,双重机制摧毁病灶
肺结节冷冻消融技术是基于CT影像引导的微创介入疗法,通过直径毫米级的消融针,在15秒内将病灶温度降至-140℃以下,形成完全包裹结节的“冰球”,随后复温至40℃,利用200℃冷热交替的物理效应使病变细胞破裂坏死。治疗过程中,医生可实时监控消融范围,确保病灶边界完全覆盖,较大限度保护正常肺组织及血管,实现“精准清除、损伤可控”的治疗目标。
(二)核心优势:五大特性引领微创治疗新趋势
微创无痛,快速康复:仅需局部麻醉,经皮穿刺创口微小,术中出血少,术后2-3天即可恢复正常生活,尤其适合高龄、肺功能差或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
绿色安全,副作用低:纯物理治疗,无需放化疗,避免药物毒性及放射性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手术。
激发免疫,降低复发:坏死细胞释放肿瘤抗原,激活自身免疫系统,形成“原位疫苗”效应,增强全身抗肿瘤能力。
精准适配,多结节适用:可一次性处理多发结节,对磨玻璃结节、混合性结节等复杂类型亦有良好疗效,保留更多健康肺组织。
全程可视,疗效可控:CT实时导航定位,消融边界清晰,确保肿瘤全灭活,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可直观评估效果。
三、现场答疑聚焦:破解患者核心关切
(一)哪些肺结节适合冷冻消融治疗?
专家指出,该技术适应症广泛,包括直径≤3cm的良性结节(如炎性结节、错构瘤)、早期恶性结节(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以及无法耐受手术的高龄患者、肺功能低下者、多发结节需保留肺功能者。但具体方案需通过CT影像、病理结果及全身状况综合评估,由多学科团队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
(二)冷冻消融与手术切除相比,疗效是否可靠?
临床数据显示,对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肺结节(如纯磨玻璃结节),冷冻消融的局部控制率可达98%以上,5年生存率与手术相当。该技术通过冷热交替完全破坏细胞结构,同时避免手术切除带来的肺组织损伤,尤其适合追求微创化、保留肺功能的患者。
(三)术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术后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密切观察是否有胸痛、咳嗽加剧等症状。一般建议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肺部CT及肺功能,监测消融区域愈合情况。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短暂的局部疼痛或低热,多为术后正常反应,无需特殊处理。
四、公益价值延伸:推动肺结节诊疗规范化进程
(一)科普赋能,破除认知误区
活动中,专家特别针对“肺结节必须手术”“消融治疗不完全”等误区进行澄清,强调冷冻消融是经过临床验证的成熟技术,在严格筛选适应症的前提下,可作为手术之外的有效替代方案。通过科学解读技术原理与循证医学证据,帮助患者理性选择治疗方式,避免过度医疗或延误干预。
(二)医患协同,构建全周期健康管理
成都中医哮喘医院表示,未来将依托“易呼益吸”公益平台,持续开展呼吸健康科普活动,推动“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流程管理。专家呼吁,40岁以上人群及吸烟、粉尘暴露等高危群体,应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发现结节后及时至专科评估,借助冷冻消融等微创技术实现精准干预,守护肺部健康。
本次公益活动的圆满结束,不仅展现了医院在肺结节诊疗领域的技术实力与公益担当,更通过专业答疑与科普,为患者打开了微创治疗的认知窗口。随着冷冻消融技术的普及,肺结节诊疗正迈向“精准化、个体化”新阶段,为更多患者带来高效、安全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