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能听到长辈叮嘱年轻人:“多穿点,膝盖受凉会得关节炎!”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但膝关节炎真的由“穿得少”直接导致吗?成都保膝医学研究中心专家指出,膝关节炎的成因复杂,受凉可能加重症状,但并非核心诱因,科学认知疾病机制才能有效预防与干预。
膝关节表面覆盖着软骨组织,其本身无血管和神经,对温度变化并不敏感。然而,当关节周围软组织(如肌肉、韧带)因寒冷收缩时,关节稳定性可能下降,局部血液循环减缓,导致代谢废物堆积,引发酸胀、疼痛等不适。成都保膝医学研究中心临床观察发现,寒冷环境下,膝关节炎患者的症状确实更易反复,但这本质是已存在病变的关节对环境变化的应激反应,而非寒冷直接导致软骨损伤。
膝关节炎的核心病理机制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增长,软骨细胞活性降低,修复能力下降,长期负重、运动损伤或肥胖导致的关节压力异常,会加速软骨磨损。此外,代谢综合征(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引发的炎症反应,也可能通过破坏软骨基质间接诱发关节炎。成都保膝医学研究中心通过多中心研究证实,年龄≥50岁、BMI≥25、膝关节外伤史是膝关节炎的三大独立危险因素,而“受凉”并未被纳入致病模型。
尽管受凉不直接致病,但成都保膝医学研究中心仍建议膝关节炎高危人群注意关节保暖,以减少症状发作频率。日常可通过佩戴护膝、避免长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等方式保护关节。更重要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体重以减轻关节负荷;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增强肌肉力量;避免久坐,定期进行股四头肌拉伸训练以维持关节稳定性。对于已确诊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物理康复或微创手术干预。
膝关节炎的防治需跳出“受凉致病”的认知误区。成都保膝医学研究中心强调,关节健康是年龄、力学与代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科学管理体重、运动与基础疾病,才是延缓关节退变的核心策略。保暖作为辅助手段,能让关节在面对环境变化时更“从容”,但真正的“护膝之道”,在于对疾病机制的深刻理解与主动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