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出现皮肤或巩膜发黄,眼睑结膜苍白,小便颜色变成浓茶水样,同时部分伴有恶心、呕吐、寒颤、腰背痛时,及时到血液科就医排外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与溶血过程持续的时间和溶血的严重程度有关。红细胞破坏可发生于血循环中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分别称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血管内溶血临床表现常较为明显,并伴有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和含铁血黄素尿。血管外溶血主要发生于脾脏,临床表现一般较轻,可有血清游离胆红素升高,不出现血红蛋白尿。在某些疾病情况下可发生原位溶血,如在巨幼细胞贫血及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MDS)等疾病时,骨髓内的幼红细胞在释放入外周血前已在骨髓内破坏,称为原位溶血或无效性红细胞生成,它亦属于血管外溶血,也可有黄疸。
另外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溶血和急性溶血。慢性溶血多为血管外溶血,发病缓慢,表现贫血、黄疸和脾大三大特征。因病程较长,患者呼吸和循环系统往往对贫血有良好的代偿,症状较轻。由于长期的高胆红素血症可影响肝功能,患者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在慢性溶血过程中,某些诱因如病毒性感染,患者可发生暂时性红系造血停滞。
急性溶血发病急骤,短期大量溶血引起寒战、发热、头痛、呕吐、四肢腰背疼痛及腹痛,继之出现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其后出现黄疸、面色苍白和其他严重贫血的症状和体征。
根据皮肤、黏膜、黄疸、脾大、结合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
溶血性疾病常被视为难诊断的血液病之一,在确诊前首先确定有无溶血,在确定属于什么性质的贫血。确定有无溶血首先要综合有关资料,如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黄疸、脾增大为常见表现。下述情况下尤其应想到可能有溶血:
1.同时有红细胞产生和破坏过多的证据,如贫血、胆红素升高、网织红细胞升高。
2.虽有红系增生仍贫血,而无失血。
3.贫血发展之快非红系停止造血能解释者。
4.有血红蛋白尿或血管内溶血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