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为主要特征,患者伴发热、畏寒,突然发生广泛而严重的皮肤黏膜紫癜,甚至大片淤斑。皮肤淤点多为全身性,以下肢为多,分布均匀。黏膜出血多见于鼻腔、齿龈,口腔可有血疱。目前,这个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
1、常规剂量(泼尼松1mg·Kg-1·d-1)。短疗程大剂量给药(甲基泼尼松龙1.0g·d-1×3d,或地塞米松40mg·d-1×4d)。
2、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输注血小板。适用于严重、广泛出血;可疑或明确颅内出血;需要紧急手术或分娩者。
3、脾切除。脾脏可产生高浓度的抗体,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并能阻留体内约1/3以上的血小板,是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器官。脾切除能减少抗体产生及血小板破坏,达到治疗目的。
4、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抗体产生发挥作用。对以下患者可能有效:必须大剂量泼尼松才能维持血小板在安全水平;脾切除有禁忌或脾切后疗效不满意者。多可使25%的难治性ITP患者获得缓解。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必须维持中性粒细胞数大于l.0 x 10^9/L。血小板数大于30 ×10^9/L。用于慢性ITP治疗的免疫抑制剂有长春新碱、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
5、达那唑。通过免疫调节机制,减少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并可调节Th/Ts比例,0.1~0.2g/次,2~4次/天,口服,用药1~3个月后减到50~200mg/d,至少6个月。起效时间为2~6周。缓解率10%~60%。若与激素合用,可减少激素用量。其不良反应为肝脏毒及男性化。年轻女性不用,孕妇禁用,用于老年患者较好。
以上就是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方法的相关介绍。由于此病具有易反复的特点,患者在治疗时应该选择科学的、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做治疗上的无用功,否则反复发作只能使病情不断的加重,给患者身体带来更大的伤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