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新特点新任务,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医疗改革和医院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是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根本要求,是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11月2-5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办的“WCH国际医学创新峰会暨第四届华西医院管理高峰论坛”在成都顺利召开,会议吸引了杨正林院士、王晓东院士、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宗久、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树强、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医疗应急指导处副处长刘文、四川省卫健委党组书记徐斌、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曹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院长等100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医院管理者参加会议。
4日下午,在康弘药业公益支持的“体系”建设和“整合”医疗中高水平医院的定位与发展分论坛上,十余位来自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的院管、医疗专家分享经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凝聚共识,为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建言献策。200余位院管领导现场参会,超32万人次线上观众在医师报、视频号、百度健康、新浪新闻、海上名医、白大褂、搜狐视频、微博卫生健康等直播平台观看了会议直播。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 刘继红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共建工作实践与思考
“2019年,为响应《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百年同济勇担重任,与山西省白求恩医院启动两院共建。”刘继红介绍,为实现以“肿瘤相关学科群”打造为抓手,借助“智慧互联互通”信息手段全面输入“同济专家和品质”高品质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落实“大病不出省”的建设目标,同济医院创造性地提出“五维度”协同输出模式。
维度一:建成了覆盖所有科室的常态线上互联互通,同济专家全员参与共建;维度二:同济专家进行最短为期一年的单向长期入驻,目前,累计已有24人担任科室负责人,后续拟新增至少30人;维度三:同类科室两院专家交换常驻,三年半以来,山西省白求恩医院累计送住同济进修近500人;维度四:专家短期、不定期入驻指导,目前,累计已有990余人,开展学术讲座290余场次,710余专题次;维度五:专家短期、定期入驻指导。
“输出医院精锐尽出,依托医院主动作为。”刘继红表示,山西省白求恩医院创新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打造肿瘤特色学科群,联动全院专科共同发展;以“项目”为抓手,实施“双十”精细化医疗管理;升级设施设备,提升综合医疗与科研潜力;借鉴“同济”文化谱系,弘扬“白求恩”精神,多措并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22年,山西省白求恩医院外转率较2019年下降86.46%,肿瘤学科群效应显现,肿瘤患者住院服务量快速增长;医院硬件跨越式升级,匹配区域中心医疗服务需求;并着力向学术型医院转型,打造医教研高地。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医院综合排名提升101名CMI值单项,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影响力显著提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康德智
“四高”引领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连续4年荣登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位列全国第84名(福建省第一);2020年度、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位列全国第42名(福建省第一);连续8年华东区专科声誉排行榜提名专科总数全省第一……这是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联合申报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4年来,福医附一院交出的成绩单。
“高起点建设、高水平运营、高质量发展、高产出辐射‘四高引领’,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样板。”康德智介绍,学科建设方面,福医附一院确定了“3+1+X”学科战略布局,神经医学、骨科与手外科学、感染医学三大学科群领航发展,一批有特色的高水平诊疗中心入驻,X个支撑学科全面发力。
“在人才方面,招才引智协同并用。”康德智介绍,一方面,华山医院派出130余位国内一流学术领军人物来院工作;另一方面,福医附一院打造涵盖6大层次的引才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管理层面,医院致力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提振运营效能,打造现代医院管理特色改革试验田。由华山医院选派院级领导及核心管理干部14人,建立以华山医院为主导,两院融合运营的管理架构和机制,编制全国首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白皮书》。
“医院一期信息化建设投入近2亿元,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5G应用等新兴技术和创新管理,打造集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于一体的新型智慧医院。”康德智介绍,开诊以来,医院医教研协同创新,科研成果产出持续涌现,优质医疗资源迅速扩容增效,疾病防治前瞻先行,同时正积极探索推动科技创新转化新路径,努力建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样板。
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 王小平
中国精神卫生服务现状与展望
“发表于JAMA的一项研究表明,精神障碍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估计全世界有14.3%的死亡(每年约800万例死亡)归因于精神障碍。”王小平介绍,据WHO成员国精神卫生资源比较(2017),美国每10万人精神卫生工作者总数为271.28人,其中精神科医生10.54人,而我国这一数字仅为8.75人和2.2人(现约3人);此外,美国有605家精神专科医院,有1117家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科,其中综合医院精神科床位占比37.4%,收治比34.1%,而我国这一数字则为16.8%和30%,存在较大差距。
“患者需要多学科服务,科研需要多学科合作,医生需要多学科知识。”王小平表示,一方面,中国精神障碍患者总治疗率仅为13.55%,面临高患病率、高需求、高疾病负担,低治疗率、医疗资源短缺与分布不均并存的现状;另一方面,调查显示,综合医院各科室门诊患者抑郁焦虑发生率高,且绝大多数焦虑、抑郁障碍患者,曾以躯体不适症状在综合医院就诊。因此,推进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科,增加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势在必行。
高端对话
Part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书记 张玉: 对于国家医学高峰的建设路径、发展模式与趋势展望,两位有何高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王建六: 经过105年的发展历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即将成为拥有四个院区、2000余张床位、5000余名员工的综合性三甲医院。但在北京这样一个三甲医院如林的城市,仅靠规模扩张远远不够,院长王俊院士也将“一二三四工程”作为医院总体发展战略。
北大人民医院拥有血液、胸外及创伤三大院士团队,是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国家系统血液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首批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组长单位,也有以骨科、眼科、妇产科等为代表的诸多优势学科,因此,走“大专科、小综合”发展模式,加长板、补中板、换短板才是建设“医疗高峰”之道。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常务副书记 罗凤鸣: 新形势下,公立医院普遍面临运营压力、多院区协同发展和文化传承三大挑战。要建好国家医学中心这座高峰,就要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是明确党和国家对医学高峰的核心要求——即以推动国家医学科学进步为目标,聚焦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对标国际医学科学前沿,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医学科学关键技术攻关等七个层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了解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解决难点、痛点问题;三是认真分析医院优劣势,并以前瞻性思维,做好医院远期规划。
Part 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锦医院院长 徐才刚: “高峰”难攀,“高地”建设也需要精妙的顶层设计。对于区域医疗高地的建设路径、发展模式与趋势展望,各位有哪些经验可供分享?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副院长 吴安华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重点在于医疗资源的输送。因此,要在医疗层面把患者留住,在教学层面提升区域医疗质量,在研究方面有所创新。盛京医院始终将人才建设作为医院发展的根本动力,投人力、投物力、投入大量资金打造345工程、盛京学者计划等人才工程,形成了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合理人才梯队,为医院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张天资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一所民族大学的民族医院,发挥好特色优势,将传统蒙医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走中蒙西医结合道路是医院发展的关键。作为区域内最大的三甲医院,医院与通辽市130余家二级、一级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并重点推动各旗(县)紧密型医联体建设,通过建设“五大中心”“六大云平台”,开展大量培训,提高基层诊治能力。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院长 迟玮 :眼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后第三位危害及影响人们生存质量的疾病。“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的制定,为“十四五”期间眼健康事业发展勾画出清晰的“路线图”,作为国家级别的眼科治疗中心,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承担着眼健康发展的重要职责。
目前医疗领域还有很多高精尖的技术需要突破,包括眼科领域,过去眼科的治疗手段,无论是药品还是设备,都非常依赖国外进口,随着国内创新企业的研发加速,国产自研的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上市后,这类情况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提升,更好的惠及于民,提高治疗的可及性。各大医疗机构,包括我们中山眼科中心,也非常重视临床经验的累计及研发转化,更多的主动去解决和参与到医疗技术卡脖子问题以及高精尖技术的解决方案,在为国人送去更多光明的同时,也让我国的眼科学有了长足进步,这是学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心的建设能够加快平台的创新孵化,更快推进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本次论坛精彩纷呈,专家们观点鲜明,融入了非常多的思考与经验的总结,让与会专家都深感收获良多。专家们一致认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发展”成为重要的战略目标;持续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国家和省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差距,才能更好地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而这些工作的规划和实施,既需要医疗系统的齐心协力,也需要康弘药业这样持续关注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的社会各方齐心协力,才能最终实现建成“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