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运动与休息之间找到平衡,是控制病情、维持脊柱功能的关键。过度运动可能加重关节损伤,而长期卧床则会加速脊柱僵硬、肌肉萎缩,两者需根据病情阶段灵活调整,遵循“急性期侧重休息,缓解期适度运动”的原则。
在病情急性期(如脊柱或关节明显疼痛、肿胀、晨僵时间超过1小时),休息的优先级更高。此时炎症反应活跃,脊柱和关节处于敏感状态,过度活动可能加剧滑膜损伤和疼痛。建议减少剧烈活动,避免长时间弯腰、负重或突然扭转脊柱,必要时可短暂卧床休息(但不宜超过1-2天),防止关节粘连。休息时可选择硬板床,保持脊柱自然伸展,避免蜷缩姿势加重畸形。若疼痛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炎药物缓解,为后续运动创造条件。
进入缓解期后,规律运动成为核心。此时炎症得到控制,适度运动能增强脊柱周围肌肉力量、维持关节活动度,延缓脊柱强直。适合的运动包括:脊柱伸展训练(如靠墙站立、猫牛式、扩胸运动),通过缓慢拉伸改善脊柱灵活性,预防驼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自行车),增强心肺功能的同时减轻脊柱负担,其中游泳(尤其是自由泳、仰泳)对脊柱的压力小,还能锻炼全身肌肉;肌肉力量训练(如靠墙静蹲、坐姿抬腿),强化腰背部和下肢肌肉,为脊柱提供更好的支撑。运动时需注意: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每周3-5次,以运动后不出现持续疼痛(休息1小时内缓解)为宜;避免高强度负重运动(如举重、爬山)和剧烈扭转动作(如高尔夫挥杆),防止脊柱损伤。
日常活动中,需建立“动态休息”的意识。例如,久坐(如办公、开车)1小时后,应起身活动5-10分钟,做简单的弯腰、扩胸动作,避免脊柱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做家务时,尽量选择坐姿完成(如坐着擦桌子),减少弯腰频率;站立时保持挺胸收腹,走路时抬头平视,通过姿势调整减轻脊柱压力。同时,要根据身体反馈灵活调整:若某天感到明显疲劳或关节轻微不适,可减少运动强度,增加休息时间;若状态良好,可适当延长运动时长,但始终以不引发疼痛为限。
运动与休息的平衡还需结合治疗方案。在进行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期间,应根据疗效调整运动计划:若药物起效、疼痛减轻,可逐步增加运动强度;若治疗后仍有持续不适,需在医生指导下重新评估运动方式,避免盲目坚持。此外,定期复查脊柱X光或MRI,了解病情进展,也能为运动与休息的调整提供依据——若出现脊柱竹节样变,需减少脊柱负重运动,增加保护性伸展训练。
总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运动与休息没有固定公式,核心是“个体化”和“适度”。急性期以保护关节、控制炎症为目标,缓解期以维持功能、预防进展为重点,同时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在不加重症状的前提下保持活动,才能实现病情的长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