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健康】天凉了,痛风为啥更容易发作?【郑州强直类风湿医院】

郑州强直类风湿医院

秋意渐浓,不少痛风患者发现关节疼痛的频率悄悄升高——明明夏天还稳定的病情,一到降温就反复“作乱”。这并非巧合,气温变化与痛风发作之间藏着多重关联,了解这些原因才能更好地在秋冬季节做好防护。

一、低温让尿酸“变懒”,结晶更易沉积关节

尿酸是痛风的“核心推手”,而它在血液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密切相关。就像糖在冷水里溶解得慢,尿酸在低温环境下也更难溶解,容易形成细小的结晶。人体四肢末端的温度本就比躯干低,比如脚趾、手指等部位,当天气转凉时,这些部位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尿酸结晶就会趁机在关节腔内“安家”。这些结晶会刺激关节滑膜,引发剧烈的炎症反应——红肿、发热、疼痛随之而来。有研究发现,环境温度每降低5℃,痛风发作的风险就会上升约10%。尤其在夜间,体温本就会自然下降,加上秋冬夜间温差大,很多患者会在凌晨被关节剧痛惊醒,这正是低温诱发的典型表现。

二、血管收缩“阻碍”代谢,尿酸排出变难

天气转凉时,人体为了保暖会自动收缩外周血管,减少热量流失。但这个“保暖机制”却可能给痛风患者添麻烦:血管收缩会让四肢血液循环变慢,肾脏的血液供应也可能受到影响。肾脏是排泄尿酸的主要器官,当血流速度减慢,尿酸的过滤和排出效率就会下降,导致血液中尿酸浓度升高。同时,低温会让人体出汗减少,每天的饮水量也可能不自觉减少(不像夏天那样频繁感到口渴)。尿量减少后,尿酸的排泄渠道进一步变窄,就像堵塞的下水道,尿酸在体内越积越多,终突破“安全值”,诱发痛风发作。

三、秋冬习惯“踩雷”,双重诱因叠加

天气转凉后,人们的生活习惯会悄悄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成为痛风发作的“助推器”。饮食上,火锅、汤锅、炖肉等温热食物成为餐桌上的常客,这些食物大多含有较高的嘌呤(比如动物内脏、浓肉汤、海鲜等),大量摄入会让体内尿酸“飙升”。运动方面,随着气温降低,很多人减少了户外活动,甚至久坐不动。缺乏运动不仅会降低代谢效率,还可能导致体重上升——肥胖本身就是痛风的危险因素,会降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间接影响尿酸代谢。此外,秋冬季节人们更易疲劳或情绪低落,这些因素也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间接诱发痛风。

了解了这些原因,秋冬预防痛风就有了明确方向:注意关节保暖,尤其是四肢末端;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避免尿酸“浓缩”;管住嘴,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坚持温和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做好这些细节,才能让痛风在凉意渐浓的季节里“安分守己”。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文章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擅长各类风湿免疫病诊疗,特别是在强直性脊柱炎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从医20余年,诊疗风湿免疫病患者3700余例,AS患者1100余例,治疗见效快速、抗复发良好、疗效突出,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领域深得患者好评。

擅长:运用专业查炎设备精准定位炎症部位、程度,再运用微创祛炎技术进行深层祛炎,实现快速治痛;擅长在可视条件下,定位定点粘连组织,运用微创介入技术松解粘连,避免关节融合;擅长使用微创松解术,针对性松解炎性粘连,运用微创修复技术进行修复骨质,改善活动功能。

擅长:治疗各种疑难风湿免疫疾病;对各种病程较长、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风湿、痛风患者诊治具有深入研究;在各种类型风湿免疫疾病的愈后方面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拥有大量的实例。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