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看到类风湿患者出现手指变形,就下意识认为这是疾病发展到了晚期。然而,医学判断并非如此简单。医生表示,手指变形虽然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常见症状,但不能仅凭这一点判断病情是否进入晚期,真正决定病情轻重的是这2个关键指标。
关节破坏程度:影响病情的核心要素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侵蚀关节,关节破坏程度是衡量病情的重要标尺。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光、核磁共振(MRI)等,能够清晰呈现关节的受损情况。早期类风湿患者,X光下可能仅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随着病情进展,关节间隙逐渐变窄,软骨被破坏;到了严重阶段,骨质会出现侵蚀、缺损,甚至关节融合、畸形。
有些患者即便手指出现变形,但通过MRI检查发现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尚处于中早期,及时进行规范治疗,仍有机会控制病情发展,改善关节功能。而有的患者,虽然外观上手指变形不明显,可影像学检查显示关节内部已经出现严重的骨质破坏,这类患者若不及时干预,病情会快速恶化,导致关节残疾。因此,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动态监测关节破坏程度,对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炎症指标高低:反映病情活动的信号灯
炎症指标能够直观反映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活动程度,其中关键的是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正常情况下,血沉数值相对稳定。当类风湿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加剧时,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等物质增加,致使红细胞聚集,血沉速度加快。C反应蛋白则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发生时,肝脏会快速合成C反应蛋白,使其在血液中的浓度迅速升高。
一般来说,血沉和C反应蛋白数值越高,表明体内炎症越严重,病情处于高度活动状态,此时患者往往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加重的情况。如果经过治疗,这两项指标逐渐下降并趋于正常,说明炎症得到有效控制,病情正在好转。例如,患者王女士,确诊类风湿关节炎后,经过一段时间规范治疗,血沉从60mm/h降至15mm/h,C反应蛋白从50mg/L降至5mg/L,同时关节疼痛和肿胀明显减轻,活动能力也有所恢复。
手指变形只是类风湿关节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外在表现,判断病情轻重需要综合考虑关节破坏程度和炎症指标高低等多方面因素。一旦确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积极控制病情,避免关节功能进一步受损。若对类风湿病情评估和治疗还有其他疑问,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