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的小明近期总是频繁眨眼、耸肩,有时还会不自觉地发出“哼哼”声。家长带他去医院检查,诊断为抽动症。尝试了西药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副作用让小明变得嗜睡、食欲不振。后来,家长带他来到昆明康瑞脑科医院中医科,宋军医生通过中医辨证施治,为小明制定了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方案。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小明的症状明显改善,家长感慨道:“原来中医治疗抽动症这么有效!”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抽动症的?宋军医生对此进行了详细解答。
抽动症是一种以不自主、反复、快速的动作或发声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多见于儿童。昆明康瑞脑科医院中医科的宋军医生指出,中医认为抽动症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密切相关,治疗上注重整体调理,从根本上改善患儿的身体状况。以下是中医对抽动症的认识和治疗策略:
中医对抽动症病因的认识
宋军医生介绍,在中医理论中,抽动症多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引动肝风,就容易出现抽动症状。比如,孩子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的状态,情绪得不到疏解,就可能导致肝气不舒,进而引发抽动。同时,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滋养筋脉,也会使筋脉失养而出现抽动。此外,肾藏精,主骨生髓,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也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抽动症的发生。
抽动症的常见证型
肝风内动证
这是抽动症较为常见的证型之一。宋军医生指出,此类患儿常表现为频繁眨眼、皱眉、耸鼻、歪嘴、摇头、耸肩、扭腰、肢体抖动等症状,抽动频繁有力,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同时,还可能伴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症状。治疗上,以平肝熄风为主要原则,常选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方剂进行加减。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等药物具有平肝熄风的作用,可有效缓解抽动症状。
脾虚肝旺证
脾虚肝旺型抽动症患儿,除了有抽动症状外,还常伴有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等脾虚表现。抽动症状相对较缓,但容易反复发作。在治疗时,需要健脾平肝,常用的方剂有参苓白术散合天麻钩藤饮。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两者合用,既能改善脾虚症状,又能缓解抽动。
阴虚风动证
对于阴虚风动证的患儿,抽动症状多表现为手足蠕动、震颤,或有挤眉弄眼、耸肩等动作,抽动幅度较小,但持续时间较长。同时,患儿还可能出现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夜寐不安、大便干结等阴虚症状。治疗时以滋阴潜阳、柔肝熄风为原则,大定风珠是常用方剂。方中龟板、鳖甲、阿胶等药物滋阴潜阳,白芍、甘草等柔肝缓急,以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除了中药内服,中医还有多种特色疗法可用于治疗抽动症。宋军医生介绍,针灸治疗在抽动症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可调节脏腑功能,平肝熄风。常用的穴位有百会、四神聪、风池、太冲、合谷等。百会、四神聪位于头部,可醒脑开窍;风池能祛风通络;太冲为肝经原穴,可平肝熄风;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与太冲相配,称为“四关穴”,能调节人体气机。此外,按摩推拿也是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通过按摩患儿的肝俞、脾俞、肾俞等穴位,以及捏脊等手法,可起到健脾和胃、疏肝理气、补肾益精的作用,促进患儿的康复。
治疗抽动症,到昆明康瑞脑科医院
昆明康瑞脑科医院中医科在抽动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拥有一支由宋军医生领衔的专业团队。医院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为患儿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医院配备先进的检查设备,能够精准评估病情,确保治疗效果。此外,医院还开设了儿童抽动症专病门诊,帮助家长科学管理病情,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