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儿童神经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儿童抽动症发病率已达1.2%-1.8%,预计现有患病儿童超200万。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昆明康瑞脑科医院抽动症诊疗中心主任何栋源医生在临床诊疗中发现,90%的患病家庭在治疗过程中曾陷入误区,不仅延误极佳治疗时机,更可能加重孩子病情,让本就焦虑的家长陷入更深的困境。
误区一:“孩子长大就会好,不用治”——侥幸心理拖垮治疗黄金期
“很多家长带孩子就诊时会说‘邻居家孩子以前也抽,现在自己好了’,这种侥幸心理是常见的误区。”何栋源医生强调,虽然部分轻症患儿可能随年龄增长症状缓解,但约30%-4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至青春期,甚至成年期。去年接诊的12岁男孩小宇,家长因坚信“长大就好”,错过6-8岁的治疗黄金期,导致孩子从简单的眨眼、清嗓子,发展为肢体抽动伴随注意力缺陷,后续治疗周期延长了3倍。
误区二:把抽动症当“坏毛病”,靠打骂纠正——错误干预加剧孩子心理问题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频繁挤眉弄眼、摇头,会误以为是‘故意捣乱’,甚至通过呵斥、打骂试图‘纠正’。”何栋源医生无奈表示,这种做法完全违背抽动症的发病机制。抽动症是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密切相关,并非孩子“不听话”。临床数据显示,经历过打骂的患儿,不仅抽动频率增加30%,还会出现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形成“症状加重-打骂-心理问题-症状更重”的恶性循环。
误区三:依赖“偏方特效药”,拒绝规范诊疗——不当治疗损伤孩子健康
“我见过家长给孩子吃‘祖传中药丸’,结果孩子肝肾功能受损;也有家长轻信‘磁疗贴能根治抽动症’,花了几万块却毫无效果。”何栋源医生指出,抽动症的治疗需要根据患儿年龄、症状严重程度、共患病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目前国际公认的规范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行为干预、心理疏导等,不存在“一吃就好”的特效药。而市面上的偏方多未经过临床验证,部分含有刺激性成分,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过敏、肝损伤等不良反应,甚至掩盖真实病情,延误规范治疗。
误区四:只关注“抽动症状”,忽视共患病治疗——片面治疗影响孩子整体恢复
“抽动症常伴随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症、焦虑症等共患病,比如有的孩子不仅频繁抽动,还存在上课坐不住、写作业拖拉的问题。”何栋源医生解释,若只针对抽动症状治疗,忽视共患病,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去年医院接诊的8岁女孩朵朵,家长一直专注于“纠正”她的面部抽动,却没发现孩子同时患有强迫症(反复检查书包),导致孩子成绩下滑、被同学孤立。直到进行全面评估后,医生制定了“抽动症+强迫症”的联合治疗方案,孩子的症状才逐步改善。
昆明康瑞脑科医院:精准诊疗,为抽动症孩子开辟“康复捷径”
作为云南地区专注于神经精神疾病诊疗的专科医院,昆明康瑞脑科医院在抽动症治疗上具有显著优势:首先,医院拥有以何栋源医生为核心的诊疗团队,团队成员均有10年以上儿童神经疾病诊疗经验,能通过“症状评估+量表检测+神经递质分析”三维诊断体系,精准判断病情及共患病情况;其次,医院采用“药物治疗+行为训练(如习惯逆转训练)+心理疏导+家庭指导”的综合治疗模式,避免单一治疗的局限性,同时根据患儿恢复情况动态调整方案;医院开设“抽动症康复随访门诊”,治疗后定期跟踪孩子情况,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护理,帮助孩子巩固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目前,医院已累计帮助超3000名抽动症患儿改善症状,其中80%的患儿经过规范治疗后,能正常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