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超200万,其中70%-80%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更令人揪心的是,在偏瘫康复人群中,约65%的患者经过1-3年治疗后,仍存在肢体活动受限、生活无法自理的问题,甚至有部分患者因康复不当,出现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二次损伤。为何偏瘫久治不愈?昆明康瑞脑科医院何栋源医生结合20余年临床经验,揭露了患者常踩的康复误区,帮大家避开“越治越差”的陷阱。
误区一:把“卧床休息”当“康复”,错过神经重塑黄金期
很多偏瘫患者及家属认为,发病后身体虚弱,需要长期卧床“养着”,等体力恢复了再开始康复训练。何栋源医生强调,这是致命的误区!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重塑存在“黄金期”——发病后3-6个月内,大脑未受损区域的代偿能力强,此时及时开展康复训练,能极大程度激活神经功能。若长期卧床,不仅会导致肌肉快速萎缩(发病后1周肌肉量可减少5%-10%),还会引发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后期再想恢复,难度会增加数倍。临床中常见的“胳膊伸不直、腿弯不了”,多是长期卧床延误治疗导致的。
误区二:盲目依赖“偏方”“仪器”,忽视科学评估
不少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轻信“某某偏方贴一贴就能走路”“进口仪器用了就能恢复”的宣传,花重金购买各类产品,却从未到正规医院做过系统的神经功能评估。何栋源医生指出,偏瘫的康复需要“个体化方案”——不同患者的脑损伤部位(如基底节区、脑干、大脑皮层)、偏瘫程度(轻瘫、不完全性瘫、完全性瘫)、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不同,康复重点也完全不同。例如,同样是左侧偏瘫,若损伤的是运动皮层,需重点训练肢体控制能力;若损伤的是基底节区,需先解决肌肉张力过高的问题(如胳膊僵硬)。盲目使用统一的“偏方”或“仪器”,不仅无效,还可能因训练不当加重损伤,比如强行拉伸僵硬的关节,可能导致韧带撕裂。
误区三:只练“能动的部位”,忽略“患侧”激活
在康复训练中,很多患者会不自觉地“偏爱”健康一侧的肢体——吃饭用右手、走路靠右腿,对偏瘫的左侧肢体“避而不用”。何栋源医生将这种情况称为“健侧代偿依赖”,长期如此会导致“用进废退”:患侧肢体因长期缺乏刺激,神经功能会进一步退化,甚至出现“废用性萎缩”,结果形成“越不用越不能动,越不能动越不用”的恶性循环。正确的做法是,在康复师指导下,通过“健侧带动患侧”的训练(如用健康的手辅助患手抓握物品)、神经肌肉电刺激等方式,逐步激活患侧肢体的感知与运动功能,避免功能永久丧失。
误区四:认为“康复是康复科的事”,忽视家庭配合
部分患者在医院康复时效果明显,可回到家后没多久,症状就开始倒退,这背后的关键原因是“家庭康复配合不到位”。何栋源医生解释,偏瘫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医院的训练时间(每天1-2小时)仅占全天的8%-17%,剩余时间需要家属协助开展居家康复(如监督患者做关节活动训练、指导正确的坐姿站姿)。若家属不了解康复要点,甚至帮倒忙(如患者走路时强行搀扶患侧胳膊),会直接影响康复效果。例如,正确的搀扶方式应是扶在患者的健康一侧,避免拉扯患侧导致关节损伤,而很多家属恰恰做错了这一点。
昆明康瑞脑科医院:多学科协作,破解偏瘫“久治不愈”难题
针对偏瘫康复的痛点,昆明康瑞脑科医院构建了“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科+护理科”多学科协作体系,由何栋源医生牵头,为患者提供“全周期、个性化”康复服务。医院首先通过3.0T头颅MRI、肌电图、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等,精准定位脑损伤部位与偏瘫程度;再结合患者情况,制定“分期康复方案”:急性期以预防并发症、维持关节活动度为主;恢复期采用“神经调控技术(如经颅磁刺激)+机器人辅助训练(如外骨骼机器人)+作业治疗”,针对性改善肢体功能;巩固期则培训家属开展居家康复,提供24小时在线指导,避免康复断层。此外,医院还开设“偏瘫康复绿色通道”,为患者提供免费的康复评估与方案调整,帮助更多患者避开误区,少走弯路,早日实现生活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