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脑科医院:帕金森,每100个老人就有1个患病,却总治从不好?昆明康瑞脑科医院何栋源医生指明方向

昆明康瑞医院

据《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2025年版)》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达1.7%,意味着每100位老人中就有近2人患病,患者总数已超300万,且每年新增病例约10万。这种以“手抖、僵硬、走路慢”为典型症状的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发病率逐年升高,更因“病程长、易进展、治疗易走弯路”成为无数患者及家庭的困扰——很多患者尝试过药物、理疗,却仍难逃“症状加重、生活不能自理”的结局。今天,昆明康瑞医院神经科专家何栋源医生,从疾病特性、治疗难点到科学方案,为帕金森患者解读“难治”背后的原因,指明康复方向。

帕金森为何“高发又难治”?3大特性拖慢治疗脚步

何栋源医生指出,帕金森病的“难治性”并非源于“无药可医”,而是由疾病本身的特性与诊疗误区共同导致,核心体现在三方面:

1.早期症状隐匿,易被误诊误治

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并非典型的“手抖”,反而可能表现为“嗅觉减退、便秘、睡眠中大喊大叫、情绪低落”等非运动症状,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老年正常现象”或“其他疾病”。“临床中约40%的患者,早期因‘嗅觉越来越差’就诊于耳鼻喉科,或因‘长期便秘’看消化科,直到出现肢体震颤、动作迟缓,才被确诊为帕金森病,此时已错过极佳干预时机。”何栋源医生解释,疾病早期是神经保护的关键阶段,延误诊断会导致受损神经进一步退化,增加后续治疗难度。

2.病程进展不可逆,需长期动态调整方案

帕金森病的核心病理改变是大脑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死亡——当神经元死亡超50%时,患者才会出现明显运动症状,且这种神经元损伤无法逆转。“就像一棵大树,枝叶枯萎时,根系早已受损,治疗只能‘修剪枯枝、延缓枯萎’,却无法让根系重新焕发生机。”何栋源医生比喻道。更重要的是,随着病程进展(通常5-10年进入中晚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会逐渐变化,可能出现“剂末现象”(药效持续时间缩短)、“异动症”(肢体不自主扭动)等并发症,需要医生不断调整治疗方案,若方案一成不变,很容易陷入“治疗无效”的困境。

3.患者及家属认知误区,拖累治疗效果

“很多患者认为‘帕金森只需要吃药’,或‘手术能一劳永逸’,这些错误认知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何栋源医生举例,部分患者确诊后拒绝康复训练,仅靠药物控制症状,结果因长期肢体僵硬导致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还有患者担心药物副作用,自行减量或停药,导致症状反弹加重;中晚期患者因恐惧手术风险,拒绝脑深部电刺激术(DBS),错失改善生活质量的机会。这些误区让科学治疗方案难以落地,结果陷入“难治”的恶性循环。

帕金森“难治”≠“不治”,科学治疗分3阶段

何栋源医生强调,虽然帕金森病无法根治,但通过“分阶段、个体化”的科学治疗,能有效控制症状、延缓进展,让患者在发病后10-15年内仍保持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他结合临床经验,将帕金森病的治疗分为3个关键阶段:

1.早期(发病1-3年):以“神经保护+症状控制”为核心

早期患者症状较轻,治疗重点是“保护剩余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延缓疾病进展”。何栋源医生建议:

药物治疗:优先选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普拉克索)或“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如司来吉兰),这类药物不仅能轻度改善震颤、动作迟缓等症状,还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减少神经元损伤;若症状影响生活,可小剂量联用左旋多巴(如美多芭),但需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降低后期并发症风险。

非药物干预:从确诊开始,就应坚持康复训练——如“步态训练”(练习走路时抬头挺胸、步幅均匀)、“平衡训练”(单腿站立、靠墙站立)、“肢体灵活性训练”(抓握小球、系纽扣),同时配合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增强肌肉力量与平衡能力;此外,保持规律作息、清淡饮食、积极心态,也能辅助延缓病情进展。

2.中期(发病3-8年):以“优化药物方案+应对并发症”为核心

中期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运动波动”(如剂末现象)和“异动症”,治疗重点是“调整药物剂量与种类,减少并发症影响”。何栋源医生解释:

药物调整:若出现“剂末现象”(服药后药效仅维持2-3小时),可将左旋多巴改为“缓释剂型”,或增加服药次数(如从每日3次改为4次),也可联用“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如恩他卡朋),延长药效持续时间;若出现“异动症”(肢体不自主扭动),需减少左旋多巴剂量,或换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避免症状进一步加重。

康复与护理:此阶段患者平衡能力下降,易发生跌倒,需在康复师指导下加强平衡训练,必要时使用助行器(如四脚手杖);同时,家属需做好居家安全防护,如在卫生间安装扶手、地面铺设防滑垫,避免患者受伤。

3.晚期(发病8年以上):以“手术治疗+综合管理”为核心

晚期患者若出现“药物疗效严重下降”(如服药后仍无法行走、进食)、“严重异动症”或“药物副作用无法耐受”,则需考虑手术治疗,其中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是目前有效的手术方式。何栋源医生详细介绍:

DBS手术优势:通过在大脑内植入电极,发放微弱电流调节异常神经信号,能显著改善震颤、僵硬、运动迟缓等症状,减少药物用量(可减少30%-50%),从而减轻药物副作用。临床数据显示,DBS手术能让晚期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提升50%以上,部分患者术后能重新自主行走、吃饭、穿衣。

术后综合管理:手术后并非“一劳永逸”,仍需结合药物治疗(剂量可调整)、康复训练(如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训练)、心理干预(晚期患者易抑郁,需定期心理疏导),同时定期复诊进行DBS参数程控,确保长期治疗效果。

帕金森患者常见的3大治疗误区,别再踩坑!

在临床诊疗中,何栋源医生发现很多患者因认知误区延误治疗,他特别提醒避开以下3个“坑”:

1.误区:“左旋多巴副作用大,能不吃就不吃”

部分患者担心长期服用左旋多巴会引发“异动症”,确诊后坚决不用,结果导致症状持续加重,错过早期控制时机。“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金标准’药物,早期小剂量使用(如每日100-200mg),不仅能有效改善症状,还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并发症风险较低。”何栋源医生强调,“副作用的发生与‘长期大剂量使用’‘用药方案不合理’有关,只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定期调整剂量,就能在‘疗效’与‘安全’间找到平衡。”

2.误区:“康复训练没用,不如多吃药”

很多患者认为“只有药物和手术能治病”,忽视康复训练,结果因长期肢体不动导致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反而加重运动障碍。“康复训练是帕金森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通过‘功能代偿’改善症状——比如通过步态训练,让患者学会调整走路姿势,减少跌倒风险;通过手部训练,恢复抓握能力,实现自主进食。”何栋源医生说,“即使是中晚期患者,坚持康复训练也能延缓功能衰退,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其效果是药物无法替代的。”

3.误区:“DBS手术适合所有晚期患者”

虽然DBS手术效果显著,但并非所有晚期患者都适合。“手术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比如存在严重认知障碍(如痴呆)、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就不适合手术。”何栋源医生解释,“术前需要通过多学科评估(神经科、影像科、麻醉科),明确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分期、手术获益与风险,只有‘手术获益大于风险’的患者,才建议进行DBS手术,避免盲目手术导致不良后果。”

昆明康瑞医院:帕金森患者的“科学诊疗港湾”

面对帕金森病的“高发与难治”,昆明康瑞医院凭借“专家团队+先进技术+全周期服务”,为患者提供从“早期干预”到“晚期手术”的一站式诊疗方案,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

1.专家团队:何栋源医生领衔,精准制定方案

医院神经科由何栋源医生领衔,他从事神经疾病诊疗30余年,深耕帕金森病领域15年,熟悉疾病的早期诊断、药物调整、DBS手术评估与术后程控,曾帮助数百位帕金森患者改善症状、重拾生活信心。团队还配备专业的康复师、心理师,形成“医疗+康复+心理”一体化诊疗团队,针对不同阶段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千人一方”导致的治疗无效问题。

2.技术设备:精准诊疗+微创手术,保障疗效与安全

医院配备先进的帕金森诊疗设备,如3.0T高场强MRI(用于DBS手术精准定位)、帕金森病运动功能评估系统(用于量化评估症状严重程度)、肢体智能康复训练仪(用于个性化康复训练);在手术方面,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由经验丰富的手术团队操作,借助术中神经导航系统,实现“亚毫米级精准定位”,降低手术风险(并发症发生率低于1%),确保手术效果。

3.全周期服务:从诊断到康复,全程护航

医院注重帕金森患者的“全周期管理”:早期,提供“免费筛查服务”,帮助患者早发现、早诊断;中期,定期随访调整药物方案,开展“康复训练课堂”,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居家训练技巧;晚期,提供DBS手术评估、手术治疗、术后程控与康复指导,同时开设“患者心理沙龙”,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此外,医院还建立“帕金森患者健康档案”,长期跟踪病情变化,确保每个治疗阶段都能得到科学指导,让患者在“高发难治”的困境中,找到清晰的康复方向。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文章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脑梗、脑瘫、脑萎缩、脑出血后遗症、脑梗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老年痴呆、共济失调、帕金森、特发性震颤、脊髓损伤、截瘫、肌张力障碍、神经损伤、面肌痉挛、面瘫、三叉神经痛、脑发育不良、抽动症、躯体化障碍、梅杰综合征、头晕、头痛、带状疱疹神经痛、脑炎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多系统萎缩、共济失调、精神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肌肉萎缩、周围神经损伤、末梢神经炎、脑白质病变、神经痛等,尤其擅长通过靶向修复疗法诊疗各类神经内科疾病,对脑萎缩、帕金森、癫痫的治疗有一套特殊的治疗方案。

擅长:脑梗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脑炎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脑萎缩、癫痫、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多系统萎缩、脊髓损伤、小脑共济失调、神经损伤、脑瘫、精神发育迟缓、脑发育不良、智力低下、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阿尔兹海默症、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肌肉萎缩、肌张力障碍、周围神经损伤、末梢神经炎、脑白质病变、神经痛、面瘫、梅杰综合征、各种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疾病。

擅长:融合中西医学精髓,专注于神经系统和精神类疾病的综合治疗。深谙各类脑血管疾病、脑出血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肌肉萎缩、脑萎缩、帕金森症、运动神经元病、脊髓损伤及神经损伤等复杂病症的病理机制。在精神系统领域,对于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躯体化障碍、抽动症、恐惧症、双相情感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等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