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4)》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梗塞患者超200万,其中70%-80%的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偏瘫、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这些后遗症不仅让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更让无数家庭在“康复治疗”中走了弯路——盲目进补、过度依赖药物、忽视康复训练等错误做法,不仅延误恢复时机,还可能加重病情。今天,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康复科专家何栋源医生,结合30余年临床经验,揭秘脑梗塞后遗症治疗中常见的5大误区,帮患者及家庭避开“康复陷阱”。
误区一:“脑梗后遗症是‘绝症’,再治也没用,干脆放弃”
在临床诊疗中,何栋源医生经常遇到这样的家庭:患者脑梗后出现偏瘫、失语,家属四处求医无果后,便认为“后遗症治不好”,索性放弃治疗,让患者在家“静养”。“去年接诊过一位65岁的脑梗患者,发病后左侧肢体完全不能动,家属带他看了几家医院,觉得‘恢复无望’,就不再做康复治疗。半年后患者来复诊时,左侧肢体已经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连坐起来都困难,原本能简单交流的语言能力也几乎丧失。”何栋源医生惋惜地说。
他强调,脑梗塞后遗症并非“不治之症”,而是存在“黄金康复期”——脑梗发病后的3-6个月内,大脑神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科学的康复治疗,70%的患者能在这个阶段实现肢体功能改善,部分患者甚至能重新站立行走。即使错过黄金期,只要坚持规范治疗,也能通过神经修复、功能代偿等机制,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放弃治疗等于主动放弃康复机会,只会让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结果导致患者完全丧失自理能力。”
误区二:“多吃‘补品’能补脑子,加速恢复”
“医生,我给老伴买了人参、鹿茸、脑白金,每天都炖汤喝,怎么他的手还是动不了?”这是何栋源医生接诊时常听到的疑问之一。许多家属认为,脑梗后“脑子受损”,需要靠补品“补回来”,于是花高价购买各种保健品、滋补品,甚至盲目给患者服用活血化瘀的“偏方中药”。
“脑梗后遗症的恢复,核心是‘神经修复+功能重建’,而非靠补品‘进补’。”何栋源医生解释,“人参、鹿茸等补品虽有一定滋补作用,但对受损神经的修复没有直接效果,过量服用还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血糖波动,增加脑梗复发风险。更危险的是,有些偏方含有不明成分,可能与患者正在服用的降压药、降糖药、抗血小板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引发出血、肝损伤等严重后果。”他提醒,患者的饮食应以“低盐、低脂、高蛋白、易消化”为原则,多吃蔬菜、水果、瘦肉、鸡蛋等,保证营养均衡即可,无需盲目依赖补品。
误区三:“只靠药物治疗,忽视康复训练”
很多家庭认为,脑梗后遗症的治疗“只要吃药就够了”,只要坚持服用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的药物,肢体功能自然会恢复,从而忽视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曾有一位患者,脑梗后长期卧床,家属每天按时给她吃降压药、阿司匹林,但从不让她做任何活动。三个月后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差点引发肺栓塞,同时左侧肢体肌肉萎缩严重,关节挛缩,连基本的关节活动都无法完成。”何栋源医生说。
他指出,药物治疗在脑梗后遗症中主要起到“预防复发、控制基础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辅助神经修复”的作用,而康复训练才是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比如,通过肢体被动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可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通过主动训练(如坐起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可增强肌肉力量,恢复运动功能;通过语言训练(如发音训练、吞咽功能训练)可改善失语、吞咽困难等问题。“康复训练需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通常从发病后1-2周就应开始,越早介入,恢复效果越好。”
误区四:“康复训练‘越用力越好’,急于求成”
与“忽视康复训练”相反,另一些家庭则陷入“过度训练”的误区——为了让患者尽快恢复,强迫患者进行超出身体承受能力的训练,比如让偏瘫的患者过早练习走路、用患手提重物等。“有位家属为了让患者尽快站起来,每天强行架着患者练习行走,结果患者因下肢力量不足、平衡能力差,多次摔倒,导致股骨骨折,不仅延误了康复进程,还让患者对康复训练产生恐惧心理。”何栋源医生回忆道。
他强调,脑梗后遗症的康复训练需要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的原则,必须根据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平衡能力等情况,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比如,肌力0级(完全不能动)的患者,应先从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主动辅助训练;肌力2-3级的患者,可进行坐起、站立训练,但需在康复师指导下借助助行器(如手杖、助行架),避免摔倒;而肌力4级的患者,可进行行走训练、精细动作训练(如抓握训练),但也需控制训练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疲劳。“急于求成只会导致肌肉损伤、关节损伤,甚至引发新的并发症,反而不利于恢复。”
误区五:“只关注身体康复,忽视心理干预”
脑梗后遗症患者因长期受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的困扰,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临床调查显示,约50%的脑梗后遗症患者伴随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抑郁发生率高达30%-40%。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睡眠、饮食,还会降低患者对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形成“心理抑郁→拒绝训练→功能恢复缓慢→心理问题加重”的恶性循环。
但很多家庭只关注患者的“身体康复”,却忽视了心理状态的调节。“曾有一位50岁的脑梗患者,发病前是企业高管,发病后因右侧肢体偏瘫、无法说话,变得沉默寡言、拒绝进食,甚至多次出现自杀念头。家属只忙着带他做康复训练,却没意识到他的心理问题,直到患者出现严重抑郁,才寻求心理干预。”何栋源医生说。
他提醒,脑梗后遗症的治疗需要“身心同治”:在进行身体康复训练的同时,需结合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治疗,必要时配合抗抑郁药物,帮助患者接受疾病、重建自信;家属也应多给予患者理解、鼓励和陪伴,避免指责、抱怨,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支持,从而更积极地配合康复治疗。
昆明康瑞医院:脑梗后遗症康复的“科学指南”与治疗保障
面对脑梗后遗症治疗中的诸多误区,昆明康瑞医院凭借“专业诊疗+精准康复+全周期关怀”,为患者提供科学的“避坑”路径与治疗保障,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
1.专家领航:何栋源医生团队,精准避坑
医院神经康复科由何栋源医生领衔,团队成员均有15年以上神经疾病康复经验。何医生深耕脑梗后遗症诊疗30余年,熟悉疾病的康复规律、治疗误区及新康复技术,能通过详细评估(如肌力评估、平衡功能评估、语言功能评估),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同时针对家属的认知误区,进行一对一科普指导,帮患者及家庭避开“放弃治疗、盲目进补、过度训练”等坑,树立正确的康复观念。
2.多学科协作:“医疗+康复+护理”一体化
针对脑梗后遗症的复杂性,医院建立“神经科+康复科+护理科+心理科”多学科协作(MDT)模式:术前(急性期后),神经科医生控制基础病、预防复发;康复科医生制定“阶段式康复方案”,从被动训练到主动训练,逐步提升患者功能;护理科提供专业护理,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心理科进行心理疏导,改善患者情绪状态。这种“一体化”诊疗模式,避免了“单一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确保患者在每个康复阶段都能得到科学指导。
3.先进设备+全周期服务:助力高效康复
医院配备了先进的康复诊疗设备,如肢体智能康复训练系统、语言评估与训练系统、吞咽功能训练仪等,能为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康复训练;同时建立“全周期随访体系”,患者出院后,康复师定期上门指导训练、调整方案,确保康复训练“不中断”;此外,医院还开设“患者康复课堂”,通过案例分享、技能培训,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家庭康复技巧,真正实现“让患者少走弯路、少踩坑,高效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诊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