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健康隐患逐渐浮现,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堪称危险的“隐形杀手”。它是脑梗、心梗等致命疾病的元凶,却因早期症状隐匿,常被忽视。医学界普遍建议:40岁后,无论是否有症状,都应定期筛查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人群。
一、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壁内脂质、胆固醇等物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硬化甚至堵塞的过程。这些斑块像“管道锈垢”,一旦破裂或脱落,可能引发血栓,直接诱发脑梗、心梗。
关键数据:
我国脑梗患者中,70%以上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
40岁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速度显著加快,男性风险高于女性。
二、为什么40岁后必查?
血管老化加速:40岁后血管弹性下降,代谢减缓,脂质更易沉积。
症状隐蔽: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头晕、疲劳,容易被误认为“亚健康”。
突发风险高:许多患者首次发病就是脑梗,约30%脑梗患者因此致残或死亡。
高危人群:
长期吸烟、酗酒者
“三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
肥胖、缺乏运动、有家族病史者
三、筛查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检查
颈动脉超声:无创检查,可直观看到颈动脉斑块大小和狭窄程度。
血脂检测:重点关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过3.4mmol/L需干预。
冠状动脉CT或造影:针对疑似心脏血管病变者。
踝臂指数(ABI):评估下肢动脉堵塞风险。
建议频率:40岁后每1-2年查一次,高危人群每年一次。
四、警惕脑梗前兆,及时就医
若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脑梗的信号:
突发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
言语含糊、口角歪斜
短暂性视力模糊或黑矇牢记“FAST”原则:Face(面部下垂)、Arm(手臂无力)、Speech(言语障碍)、Time(立即就医)。
动脉粥样硬化是潜伏在血管中的“定时炸弹”,但40岁后的定期筛查和科学管理能有效拆弹。健康的生活方式+早期干预,是远离脑梗的关键。别等悲剧发生才后悔——现在就去医院做个血管检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