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手部、头部等部位的震颤,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据调查,全球约有数百万人受到特发性震颤的困扰,且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天,让我们深入了解特发性震颤,并探寻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特发性震颤的病因与症状
特发性震颤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约60%的患者有家族史,暗示了基因突变可能与该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环境因素、神经递质失衡等也可能参与其中。其症状主要为震颤,通常从手部开始,随后可能累及头部、声音等部位。震颤多在动作时加重,静止时减轻。患者常因无法精确完成写字、吃饭等精细动作而备受困扰。
二、高发人群
特发性震颤主要影响中老年人,但也可在青少年时期发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尤其是在40岁以上人群中更为常见。
三、治疗现状与突破
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震颤症状,但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能对药物反应不佳,且长期服用可能产生副作用。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是一种有效的选择。它通过在大脑特定核团植入电极,发送电脉冲调控神经活动,从而减轻震颤症状。此外,精准的脑立体定向技术也为特发性震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四、患者就诊案例
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外科曾接诊过一位50岁的特发性震颤患者。该患者双手震颤已持续5年,起初症状较轻,但逐渐加重,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如写字、穿衣、吃饭等。患者曾尝试多种药物治疗,但效果均不理想,震颤依然频繁发作,令其痛苦不堪。陈鸿耀主任接诊后,对患者进行了详细检查和评估。鉴于患者震颤症状严重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陈主任建议其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患者及家属在充分了解手术方案及可能的风险后,决定接受手术。陈鸿耀主任凭借其精湛的脑立体定向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成功为患者实施了DBS手术。术中,他精准地将电极植入患者大脑的特定核团。术后,患者的双手震颤症状显著改善,能够顺利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精细动作,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术后随访显示,患者恢复良好,震颤症状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