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D),是一种逐渐侵蚀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我国超300万患者正与之抗争,其核心病因是大脑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化,导致运动症状(震颤、僵硬、动作迟缓)和非运动症状(抑郁、便秘、嗅觉减退等)。PD本身并非绝症,但若未及时治疗,致残率极高,患者可能逐渐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内外科治疗方案
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外科在陈鸿耀主任的带领下,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精准的内外科治疗方案。
内科药物治疗:精准调控,缓解症状
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内科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为帕金森病患者制定精准的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的“第一道防线”,通过补充多巴胺或模拟其作用,能有效缓解运动症状。医院还关注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如抑郁焦虑、便秘、睡眠障碍等,提供综合治疗。
外科手术干预:突破瓶颈,重获新生
当药物治疗效果逐渐减退,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外科的陈鸿耀主任可提供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等先进手术。DBS通过在脑内特定核团植入电极,释放脉冲电信号调控异常神经元活动,显著改善震颤、僵硬等症状,延长“开期”时间,减少药物副作用。陈鸿耀主任作为我国脑立体定向技术开拓者,擅长运用脑深部核团刺激术等技术解决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顽疾。
吃药就能治,为什么还需要手术?
药物是基础治疗,但长期使用可能出现“3个问题”
1.药效“打折扣”
早期吃药效果很好,但随着病情进展,药物控制时间会缩短(比如原本一颗药管4小时,后来只能管2小时),需要频繁加药,效果反而越来越差。
2.药效“忽好忽坏”
出现“开关现象”:药效强时能活动(“开期”),药效过了立刻僵硬(“关期”),像“断电”一样无法预测。
3.药物的副作用
长期大剂量用药可能导致手脚不自主扭动(异动症)、幻觉、胃肠道反应等。所以到帕金森病中晚期,脑起搏器手术能解决药物解决不了的问题:
①显著改善震颤、僵硬、动作迟缓等运动症状(约70%-80%患者术后症状减轻一半以上)。
②延长“开期”时间,减少“开关波动”。
③药物剂量,从而降低药物副作用(如异动症可能减少50%以上)。
所以脑起搏器手术不是取代药物而是“优化治疗”,就像给药物“加个帮手”,通过调节大脑异常信号,减少对药物的依赖,让药效更稳定。
患者案例
患者李先生,68岁,确诊帕金森病已8年。早期通过药物治疗,症状得到一定控制,但近两年药物效果明显减退,出现严重“开关现象”,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李先生慕名来到昆明康瑞医院,找到陈鸿耀主任。陈主任对李先生的病情进行了全面评估,包括病史、症状特点、药物反应等。考虑到李先生病程较长,药物疗效已显著减退,且身体条件良好,建议其接受DBS手术治疗,并详细解释了手术原理、预期效果及风险。在与家人充分沟通后,李先生决定接受手术。手术过程顺利,陈鸿耀主任凭借丰富经验和精湛技术,精准植入电极。术后,李先生的震颤、僵硬等症状明显改善,药物剂量也减少了约40%,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术后3个月,李先生回医院复查时,激动地表示:“我现在能自己穿衣、散步,生活重新有了希望!”
温馨提示
帕金森病的治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和家属要有耐心和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心态,对控制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也非常重要。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团队将竭诚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治疗服务,帮助患者在抗“帕”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