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恐惧症:对“生病”的过度担忧,是病吗?

济南神安医院

疾病恐惧症:对“生病”的过度担忧,是病吗?

“我总觉得自己得了癌症,哪怕医生说我健康,我还是忍不住上网查症状、反复做检查。”这是一位45岁女性患者的自述。她描述的,是“疾病恐惧症”——一种对“患病可能性”的过度担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种“看不见的恐惧”。

疾病恐惧症:对“健康”的过度焦虑

疾病恐惧症的核心是“持续担忧自己患严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艾滋病),即使医学检查正常仍无法缓解。常见表现包括:

反复求医:频繁更换医院或医生,要求做更多检查(如“医生,我觉得我需要查肿瘤标志物”);

症状“放大”:将正常生理现象(如头晕、心跳快)解读为“重病信号”;

回避行为:避免接触“可能致病”的事物(如不敢用公共马桶、拒绝和病人握手)。

一位50岁男性患者曾因“喉咙痛”怀疑自己患喉癌,3个月内做了5次喉镜,被诊断为“疾病恐惧症”。他说:“我知道自己可能没事,但就是控制不住去想‘万一呢’。”

疾病恐惧症≠“疑病症”: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疾病恐惧症常被误认为“疑病症”,但两者有本质区别:

关注点不同:疾病恐惧症患者恐惧的是“患病可能性”,而疑病症患者坚信自己“已经患病”;

行为模式不同:疾病恐惧症患者更倾向于反复检查(如验血、做CT),而疑病症患者可能更关注“症状是否加重”;

治疗重点不同:疾病恐惧症需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减少对“患病”的灾难化联想,而疑病症需通过“心理教育”帮助患者接受“医学不确定性”。

疾病恐惧症的成因:从“创伤”到“性格”

疾病恐惧症的成因复杂,常见因素包括:

创伤经历:曾目睹亲友患重病或去世,留下“健康=危险”的心理印记;

性格特质:高敏感、完美主义、过度负责的人更易陷入“健康焦虑”;

信息过载:过度关注健康资讯(如“这种食物致癌”“这种症状是癌前病变”),加剧恐惧;

控制感缺失:当生活出现压力(如失业、离婚)时,部分人会通过“关注健康”来获得掌控感。

治疗建议:从“恐惧”到“接纳”

疾病恐惧症的治疗需结合心理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常见方法包括: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如果我得癌症就完了”等灾难化思维,用更现实的观点替代(如“即使患病,也有治疗方法”);

暴露疗法:逐步接触“与疾病相关的信息”(如看癌症科普视频),减少对“未知”的恐惧;

正念练习: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技巧,学会“与焦虑共存”,而非试图“消除它”;

生活方式调整:规律运动、健康饮食、减少健康资讯摄入,降低“健康焦虑”的触发频率。

一位40岁女性患者通过6个月的心理治疗,从“每天查3次癌症症状”到“能平静接受定期体检”。她说:“我现在明白,健康不是‘绝对不生病’,而是‘有能力应对疾病’。”

如果你也有类似困扰……

疾病恐惧症不是“矫情”或“装病”,而是一种真实的心理障碍。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被它困扰,不妨尝试:

记录焦虑:写下你担心的疾病和具体原因(如“我担心得癌症,因为家族有病史”),帮助自己理性分析;

设定“健康检查”规则:与医生约定检查频率(如“每半年做一次全面体检”),避免过度检查;

寻求支持:告诉家人或朋友你的感受,避免因“隐藏恐惧”而加重焦虑;

专业帮助:心理医生能根据你的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帮助你逐步摆脱恐惧。

记住:健康是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你就能活得更轻松。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精神障碍、癔症、精神分裂、焦虑症、躁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心理障碍、青少年心理问题、学习障碍、厌学、休学、戒瘾(酒瘾、网瘾、赌瘾)、早恋网恋、感恩缺失、脑瘫、癫痫、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精神发育迟缓、精神发育迟滞、语言发育障碍、注意力缺陷、失眠多梦、头晕头痛等脑病、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

擅长: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心理障碍,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青少年心理障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厌学、逃学、休学,目标丧失,感恩缺失,自制力差,戒瘾(网瘾、酒瘾、赌瘾),强迫症,恐惧症,癫痫,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

擅长: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各种神经症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躯体化障碍、应急障碍等。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