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均以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但二者的早期症状存在明显差异。济南国医堂医院林旭峰主任指出,准确区分这些差异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面部表情肌受累范围不同是核心区别。中枢性面瘫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部面部肌肉瘫痪,如口角下垂、鼻唇沟变浅,而上部面部肌肉(如额纹、眼裂)基本不受影响,皱眉、闭眼等动作可正常完成。这是因为大脑皮层对上部面肌的支配为双侧神经控制,单侧中枢病变不会导致上部面肌瘫痪。
周围性面瘫则表现为病灶同侧全部面部肌肉瘫痪,早期即可出现额纹消失、眼裂扩大、不能皱眉或闭眼,同时伴有口角下垂、鼓腮漏气等症状。林旭峰主任解释,这是由于周围性病变累及面神经全程,导致同侧所有面肌失去神经支配。
伴随症状的差异可辅助鉴别。中枢性面瘫多由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早期常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言语不清、肢体麻木无力、头晕头痛、行走不稳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或视物重影。
周围性面瘫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如贝尔氏麻痹)、面神经受压等,早期伴随症状多与面神经本身相关,如耳后疼痛、耳廓或外耳道感觉异常,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听觉过敏或舌前2/3味觉减退。林旭峰主任强调,若早期出现耳周疼痛,更倾向于周围性面瘫的诊断。
发病特点与进展速度也有不同。中枢性面瘫起病多较急,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症状与中枢病变的进展直接相关。周围性面瘫起病相对较缓,症状多在数小时至数天内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发病前有受凉或病毒感染史。
闭眼功能的完整性是重要鉴别点。中枢性面瘫患者闭眼功能正常,眨眼频率和幅度无明显异常;周围性面瘫患者早期即出现闭眼困难,严重时眼球转动时露出白色巩膜(即“贝尔征”),这一症状在中枢性面瘫中不会出现。
济南国医堂医院林旭峰主任提醒,无论出现哪种面瘫症状,均需及时就医。中枢性面瘫多提示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周围性面瘫若早期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在数周至数月内恢复,但若错过黄金治疗时机,可能遗留永久性面部畸形。因此,早期识别症状差异、及时明确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