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功能之一,它帮助我们感知世界的声音,实现与他人的正常交流。而耳聋作为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疾病,以听力下降或听力丧失为主要特征,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和社交问题,其危害远不止“听不见”那么简单。根据发病时间,耳聋可分为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根据病变部位,则可分为传导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不同类型的耳聋在病因和症状上存在一定差异。
先天性耳聋多与遗传因素、孕期感染、孕期用药不当等有关,患儿出生后就存在听力障碍,若未能及时发现和干预,会严重影响语言发育,导致聋哑。后天性耳聋的病因则更为复杂,常见的有老年性耳聋,随着年龄增长,听觉器官逐渐退化,听力慢慢下降,这是一种生理退行性变化,但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速其发展;噪声性耳聋则是由于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如工厂车间、建筑工地、KTV等,听觉毛细胞受损导致的听力下降,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耳鸣,若不及时远离噪声环境,听力会持续恶化;此外,耳部感染、外伤、药物中毒、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发后天性耳聋。
耳聋的核心症状是听力下降,但不同程度的耳聋表现有所不同。轻度耳聋患者在安静环境下交流基本正常,但在嘈杂环境中会难以听清他人说话;中度耳聋患者即使在安静环境下,也需要对方提高音量才能交流;重度耳聋患者则几乎无法听到日常说话声音,只能通过大声呼喊或借助辅助设备才能沟通;极重度耳聋患者则完全丧失听力。除了听力下降,很多耳聋患者还会伴随耳鸣症状,耳边持续出现嗡嗡声、鸣声、哨声等异常声音,严重影响睡眠和情绪。部分传导性耳聋患者还可能出现耳闷、耳痛等症状,而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则可能伴有眩晕、平衡障碍等问题。
耳聋给患者带来的困扰是多方面的。在社交层面,听力下降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参与对话,容易出现交流障碍,逐渐被社交圈子边缘化,产生孤独感。在工作中,由于听不清指令、无法及时获取信息,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出现工作失误,给职业发展带来阻碍。在家庭生活中,与家人的交流不畅容易引发误会和矛盾,影响家庭和谐。对于老年人而言,耳聋还可能增加认知障碍的风险,因为听力下降会减少大脑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导致大脑功能逐渐退化,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此外,长期的耳鸣和听力障碍还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耳聋的预防和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护听力,避免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必要时佩戴耳塞等防护用品;避免滥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积极治疗耳部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引发耳聋的疾病。对于新生儿,应及时进行听力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对于成年人和老年人,若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通过佩戴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等方式改善听力,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