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膀胱黏膜的感染性炎症!
膀胱炎是膀胱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在泌尿系统感染中发病率高,尤其多见于女性(女性尿道长度仅3-5厘米,远短于男性的18-22厘米,且尿道开口与阴道、肛门距离近,易受细菌污染),此外,长期憋尿、性生活频繁、使用导尿管等因素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膀胱炎的核心病理改变是膀胱黏膜的感染性损伤:细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经尿道侵入膀胱后,黏附于膀胱黏膜表面并大量繁殖,释放的代谢产物刺激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黏膜表面出现点状或片状出血灶;若炎症进一步发展,黏膜可出现糜烂、溃疡,溃疡处血管破裂会导致更明显的出血,血液与尿液混合形成血尿。
膀胱炎引发的血尿多为肉眼血尿(尿液呈粉红色、洗肉水样或暗红色),且常伴随典型的“膀胱刺激征”——尿频(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甚至每小时数次)、尿急(突然出现的强烈排尿感,难以忍耐)、尿痛(排尿时尿道或下腹部烧灼样疼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下腹部胀痛,一般无明显发热(若合并上尿路感染,可出现低热),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尿培养多可明确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