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总忍不住纠结“我这样是不是不正常”——比如在意自己的外貌、焦虑情绪波动、困惑社交反应,其实并非真的有“问题”,而是青春期心理敏感的典型表现。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飞速觉醒,又面临生理发育、学业压力等多重变化,内心变得脆弱又敏锐,容易过度放大自身感受,陷入自我怀疑。重庆心理李德勤医生家长用对方法疏导,能帮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
首先,用“正常化”消解焦虑,打破“我独有的”误区。当孩子说“我总爱胡思乱想,是不是不正常”时,家长别否定“别瞎想”,也别忽视,而是用自身经历或普遍现象共情:“妈妈像你这么大时,也会因为别人一句话琢磨好几天,这是青春期大家都会有的感受,特别正常。”告诉孩子,身体发育带来的情绪波动、对自我的过度关注、社交中的紧张不安,都是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不是他的“专属问题”,减少孩子的孤独感和自我否定。
其次,引导孩子“接纳感受”,而非对抗“敏感”。心理敏感不是缺点,无需刻意“改掉”。家长可以说:“敏感让你能更细腻地感受到身边的事,这是你的天赋呀。不必因为自己容易多想就烦恼,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感受就好。”当孩子抱怨“我太敏感了,好烦”,可以一起探讨:“当你觉得敏感带来困扰时,能说说发生了什么吗?”帮孩子梳理情绪,而非批判“敏感”本身,让孩子学会与自己的敏感和平共处。
教孩子“客观看待自我”,建立理性认知。青春期孩子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比如一次社交失误就觉得“我不会与人相处,很失败”。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次和同学有点小误会,不代表你不会社交,只是大家都需要慢慢学习怎么沟通呀。”鼓励孩子列“优点清单”,每周写下自己的一个闪光点,比如“今天主动帮同学讲题,很热心”“这次作业比上次认真,有进步”,用具体的事帮孩子建立自信,减少对“自我是否正常”的过度纠结。
疏导的核心,是让孩子知道“你的感受很正常,你本身也很正常”。家长多一份理解和倾听,少一份评判和说教,就能帮心理敏感的青少年摆脱自我怀疑,自信地面对青春期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