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比同龄人矮,打生长激素就能长高?”“听说明星孩子都打,我们也想试试”——随着家长对孩子身高的重视,生长激素逐渐被神化,甚至成为“增高神器”。但儿科内分泌专家明确提醒:生长激素是处方药,绝非“想打就能打”,仅特定医学状况下才需使用,盲目滥用反而会伤害孩子健康。
一、先明确:生长激素的“真面目”,不是“增高神药”
生长激素(GH)是人体脑垂体分泌的天然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骨骼生长、调节代谢。临床使用的重组人生长激素,是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或分泌不足”等疾病的药物,而非“改善普通身高偏矮”的保健品。
专家强调:孩子身高受遗传(占70%)、营养、睡眠、运动、内分泌等多因素影响,若不存在病理问题,即使身高偏矮,也无需依赖生长激素,盲目使用反而会打破身体激素平衡。
二、仅这5种情况,医生才会建议用生长激素(家长自查≠医学诊断)
生长激素的使用有严格医学指征,需通过专业检查(如骨龄检测、激素水平测定等)确诊后,由医生评估是否用药。以下5种情况是临床常见的适用场景:
1.生长激素缺乏症(GHD):核心适用人群
这是生长激素主要的治疗对象。若孩子存在以下表现,需排查:
身高明显落后:比同龄、同性别孩子平均身高矮2个标准差以上(或低于第3百分位);
生长速率慢:3岁后每年身高增长不足5厘米,青春期前每年不足4厘米;
骨龄落后:骨龄比实际年龄小2岁以上;
激素检测异常:通过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确诊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案例:7岁男孩身高112厘米(同龄平均124厘米),骨龄仅5岁,激发试验显示生长激素峰值不足,确诊GHD后,遵医嘱用药1年,身高增长8厘米。
2.特纳综合征(女孩专属):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矮小
特纳综合征(TurnerSyndrome)是女孩特有的染色体疾病(缺失一条X染色体),主要表现为:
身高落后:成年后身高多在140-145厘米左右;
第二性征发育异常:无乳房发育、无月经初潮;
伴随其他症状:颈蹼、肘外翻、心脏或肾脏畸形。
这类孩子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生长激素治疗与雌激素替代治疗,以改善身高和性发育。
3.小于胎龄儿(SGA):出生体重/身长低于正常,且2岁后仍未追赶
孩子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或低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若2岁后身高仍未追赶上同龄儿童(低于第25百分位),且排除其他疾病,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生长激素,帮助其实现身高追赶。
4.特发性矮小(ISS):排除其他疾病的“单纯矮小”
特发性矮小是指孩子身高低于同龄、同性别儿童第3百分位,骨龄与实际年龄基本相符,且排除生长激素缺乏、染色体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所有病理因素。这类情况需医生综合评估(如家长身高、生长速率、骨龄潜力),仅部分孩子符合用药指征,并非所有“矮孩子”都适用。
5.其他罕见疾病:如Prader-Willi综合征、软骨发育不全
Prader-Willi综合征(小胖威利综合征)表现为婴儿期喂养困难、儿童期肥胖、生长迟缓;软骨发育不全是遗传性骨骼疾病,表现为四肢短小、躯干正常。这两类疾病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针对性使用生长激素改善身高。
三、警惕!滥用生长激素的4大危害,家长别忽视
很多家长认为“打了总比不打好”,甚至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使用,却不知滥用风险极大:
1.引发内分泌紊乱
盲目补充生长激素会抑制自身垂体分泌功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甚至诱发糖尿病(尤其肥胖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孩子)。
2.加速骨龄闭合,反而缩短生长周期
生长激素会促进骨骼生长,但也会加速骨龄成熟。若孩子骨龄已接近闭合(如14岁以上女孩、16岁以上男孩),盲目用药会让骨骺提前闭合,反而导致“身高潜力被提前透支”,终身高更矮。
3.增加肿瘤风险
虽然目前无明确证据表明生长激素会直接致癌,但长期滥用可能刺激已有微小肿瘤(如脑垂体瘤、甲状腺结节)生长,尤其有肿瘤家族史的孩子需格外谨慎。
4.其他副用
常见的短期副用包括注射部位红肿、疼痛、头痛、关节痛;长期滥用还可能导致肢端肥大症(手脚变大、面容变丑),影响孩子外观与心理健康。
四、家长必看:判断孩子是否需用生长激素,先做这3步
若担心孩子身高,别盲目跟风用药,科学流程应是:
第yi步:先做“身高评估”,排除“假性矮小”
带孩子到儿童内分泌科或生长发育专科,通过以下指标判断是否真的“矮小”:
对照《中国2-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百分位数值表》,看孩子身高是否低于第3百分位;
计算“生长速率”:连续监测6-12个月,看每年身高增长是否达标(3岁前≥7厘米/年,3-12岁≥5厘米/年,青春期≥6厘米/年);
排查“非疾病因素”:是否存在营养不足(如挑食、偏食)、睡眠差(每晚低于9小时)、运动少(每天低于1小时)、心理压力大等问题,这些因素也会导致身高偏矮,无需用药,调整生活方式即可改善。
第二步:关键检查——骨龄检测,判断生长潜力
骨龄是判断孩子“剩余生长空间”的核心指标,通过左手X光片评估:
若骨龄<实际年龄:说明生长潜力大,可能无需用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即可追赶;
若骨龄=实际年龄:需结合生长速率、遗传身高综合判断;
若骨龄>实际年龄:生长潜力已减少,需警惕是否有性早熟等问题,而非盲目用生长激素。
第三步:遵医嘱用药,拒绝“自行购买”
若确诊符合用药指征,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
生长激素需皮下注射,剂量需根据孩子体重、骨龄、病因调整,不可自行增减;
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每3-6个月),监测骨龄、甲状腺功能、血糖等指标,及时调整方案;
仅通过正规医院开具,拒绝微商、代购等非正规渠道的“三无产品”,避免成分不明导致健康风险。
五、误区澄清:这些“增高方法”比生长激素更安全
对大多数身高偏矮的孩子来说,无需用药,通过以下方法即可帮助发挥身高潜力:
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牛奶、鸡蛋、瘦肉)、钙(豆制品、绿叶菜)、维生素D(晒太阳、补充剂)摄入,避免高糖、高油、高盐饮食;
充足睡眠:每晚21点前入睡,保证深度睡眠(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深睡眠时分泌);
科学运动:每天1小时纵向刺激运动,如跳绳、篮球、游泳、摸高跳,促进骨骼生长;
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批评、施压,长期焦虑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
结语
生长激素是“治病的药”,不是“增高的神药”。家长若担心孩子身高,核心是先找对“身高偏矮的原因”,而非盲目依赖药物。记住:只有在医生确诊存在特定疾病,且评估利大于弊时,才需使用生长激素;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科学的生活方式,才是实现“理想身高”的安全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