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说头疼、肚子疼,去医院检查却没发现任何问题,到底怎么了?”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查不出原因的身体疼痛”,会以为是孩子“装病”“不想上学”,却忽略了一个隐藏可能——儿童抑郁的“躯体化表现”。对孩子而言,尤其是低龄儿童,难以用语言表达情绪,常通过“身体疼痛”传递心理问题,家长需警惕这种“看不见的痛苦”。
一、先明确:孩子“莫名疼痛”的2个关键特征,可能与抑郁相关
并非所有身体疼痛都和抑郁有关,若孩子的疼痛符合以下2个特征,需警惕抑郁倾向,别只当“生理问题”处理:
“查无实据”的疼痛:多次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如血常规、B超、CT等),结果显示身体器官无任何异常,医生也无法找到明确病因;但孩子仍频繁说疼,疼痛程度时轻时重,甚至影响正常生活(如因“肚子疼”请假不上学,因“头疼”无法写作业)。
疼痛与情绪、场景相关:疼痛多在特定场景出现或加重,比如周一早上准备上学时,突然说“肚子疼”;考试前、和同学闹矛盾后,频繁喊“头疼”;而在周末玩耍、做喜欢的事(如看动画、玩游戏)时,疼痛会“消失”,没有任何不适表现——这种“随情绪波动的疼痛”,是儿童抑郁躯体化的典型信号。
二、这些“莫名疼痛”常见,家长需重点关注
儿童抑郁引发的躯体疼痛,多集中在以下部位,且常被家长误解为“小毛病”:
头部、腹部疼痛:高频出现的两类疼痛。孩子可能说“头蒙蒙的疼”“肚子隐隐作痛”,但疼痛位置不固定,按压时也没有明显压痛;不同于感冒发烧的头痛、肠胃炎的腹痛,这类疼痛无伴随症状(如呕吐、腹泻、发烧),休息后也难以缓解。
四肢酸痛、乏力:孩子常说“胳膊腿没力气”“关节疼”,尤其在早上起床后、上学路上频繁提及;但活动时(如跑步、跳绳)却看不出异常,也没有外伤、缺钙等明确诱因,家长易误以为是“孩子懒、不想动”。
其他“模糊疼痛”:部分孩子会说“胸口闷疼”“嗓子不舒服”“后背疼”,描述疼痛时语言模糊(如“说不出哪里疼,就是不舒服”),检查后也无呼吸道、心脏等相关疾病,且疼痛会随情绪低落加重。
三、为什么孩子抑郁会表现为“身体疼痛”?而非直接说“不开心”
很多家长疑惑:“孩子有情绪问题,为什么不说出来,反而用疼痛表达?”这和儿童的心理特点、表达能力密切相关:
情绪认知与表达能力弱:低龄儿童(6-10岁)对“抑郁”“焦虑”等抽象情绪没有概念,不知道自己的“不开心”“烦躁”是情绪问题,只会将内心的痛苦转化为“身体不舒服”,因为“疼”是他们能理解、能表达的感受。
避免“被否定”的心理:部分孩子曾尝试说“我不开心”“我不想上学”,但被家长回应“小孩子哪有那么多烦恼”“别胡思乱想”,逐渐意识到“说情绪会被否定”,而“说身体疼”更易得到关注(如家长带看病、允许休息),于是选择用疼痛传递需求。
心理压力的“躯体化转移”:当孩子长期处于压力中(如学业负担重、父母吵架、被同学孤立),心理无法承受时,压力会通过身体“释放”,表现为无器质性病变的疼痛,这是大脑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也是抑郁的常见表现形式。
四、家长该怎么做?分3步应对“莫名疼痛”,避免错过干预时机
第yi步:先共情,不否定、不指责:当孩子说疼时,别第yi时间说“你就是装的”“别找借口不上学”,而是回应“妈妈知道你疼得不舒服,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否定孩子的感受会让他们更封闭,共情才能让孩子愿意后续沟通。
第二步:先排查生理疾病,再关注心理状态:若孩子首次说疼,先带去正规医院做全面检查(如针对腹痛查肠胃,针对头痛查神经内科),排除过敏、慢性炎症、微量元素缺乏等生理问题;若检查无异常,且疼痛反复超过2周,需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是否经常低落、不爱说话、拒绝社交)。
第三步: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必要时看心理医生:若发现孩子除疼痛外,还伴随这些抑郁信号——持续2周以上情绪低落、对以前喜欢的事失去兴趣、睡眠变差(失眠或嗜睡)、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成绩突然下滑,建议带孩子到儿童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通过专业评估(如儿童抑郁量表、心理访谈)明确是否为抑郁,尽早干预。
日常可多和孩子做“情绪沟通”,比如睡前问“今天有没有开心的事?有没有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减少对学业的过度期待,多给予陪伴(如一起运动、玩游戏),帮孩子缓解心理压力,从根源减少情绪引发的躯体疼痛。
总之,孩子的“莫名身体疼痛”不是“装病”,可能是抑郁的“求救信号”。家长别只关注身体检查结果,更要重视疼痛背后的情绪问题,早发现、早引导,才能帮孩子走出心理困境,避免疼痛成为长期困扰。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