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看着精力旺盛、蹦蹦跳跳的孩子,都会疑惑:“这是孩子天性好动,还是得了多动症(ADHD)?”其实,“好动”是儿童探索界的正常表现,而“多动症”是需要干预的神经发育问题,两者在场景适应性、可控性、影响范围等方面有本质区别,记住以下5个核心差异,就能初步判断。
一、看“好动”是否分场景:正常好动有“边界”,多动症无“场合”
正常孩子的好动会根据场景调整:在游乐场、户外能尽情跑跳,但到了图书馆、电影院等需要安静的场合,能听从提醒保持安静;在家疯玩后,听到“该吃饭了”,能暂时停下坐好。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能玩,什么地方要克制”。
而多动症孩子的“多动”没有场景边界:在课堂上会突然离座、玩文具,即使老师多次批评也难改正;在亲戚家做客时,会翻别人的抽屉、打断大人说话,完全不顾场合规则;甚至在医院看病时,也坐不住诊察椅,频繁跑动——无论是否需要安静,他们都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看“注意力”是否能集中:正常孩子能专注喜欢的事,多动症“全程分心”
判断的关键之一,是看孩子能否对感兴趣的事物集中注意力:
正常孩子即使平时好动,遇到喜欢的事(如搭乐高、看动画、读绘本),也能专注20-30分钟(5-6岁约15-20分钟,7岁以上约20-30分钟),期间不会轻易被小动静(如脚步声、翻书声)干扰。比如玩积木时,能专注搭完一个模型再做其他事。
多动症孩子则是“全程分心”:无论做什么都难以集中,玩喜欢的电子游戏,也会频繁切屏、被手机消息提示音吸引;搭积木5分钟就会扔掉,换玩具玩,半小时内可能换3-4种活动;即使家长陪读绘本,他们也会东张西望,不停问无关问题,无法跟着故事节奏走。
三、看“冲动行为”是否可控:正常孩子能听指令,多动症“难克制”
正常孩子的冲动行为能被指令约束:比如和小朋友玩时,想抢玩具但听到“要排队”“先问别人同意”,能暂时忍住;家长说“等妈妈洗完碗再陪你玩”,虽然会着急,但不会哭闹着打断家长。
多动症孩子的冲动几乎“无法克制”:和同伴玩时,会直接抢玩具、推人,即使被提醒也会再次犯错;排队时忍不住插队,老师批评后没过1分钟又忘记;家长说话时频繁打断,不等对方说完就抢话;甚至会做出危险行为(如从台阶上往下跳、摸插座),不考虑后果。
四、看“行为影响”:正常好动不干扰他人,多动症影响学习社交
正常孩子的好动不会给他人带来困扰:在幼儿园里,能和小朋友合作玩游戏,不会因好动导致游戏无法进行;上课偶尔走神,但不会和同桌说话、扔纸条,不影响课堂秩序;即使偶尔调皮,也不会频繁被老师投诉。
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则会明显影响他人和自身:上课频繁离座、说话,导致老师不得不中断讲课维持纪律;和同学相处时,因冲动抢玩具、打人,被同伴排斥;写作业时因分心,1小时的任务能拖3小时,成绩逐渐落后——这些行为会让孩子难以适应集体生活,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五、看“持续时间”:正常好动是阶段性,多动症“超6个月”
正常孩子的好动多是阶段性的:比如3-4岁刚上幼儿园时,因适应期表现出好动,过1-2个月就会改善;或某段时间因睡眠不足、饮食过甜,暂时出现好动、分心,调整后就能恢复正常。
而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多动、注意力缺陷、冲动)会持续6个月以上,且不会因环境、状态调整而明显改善。比如孩子从一年级入学就被老师反馈注意力不集中,到二年级仍没有好转,甚至越来越严重,这种“长期、稳定”的异常表现,就需要警惕。
提醒:别自行贴标签,专业评估是关键
如果通过以上5点观察,发现孩子更偏向“多动症”的表现,也别自行给孩子贴标签或焦虑。正确的做法是: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童保健科、儿科或精神心理科,通过专业的行为量表、注意力测试、发育筛查等,明确诊断。
若排除多动症,只是正常好动,家长可通过“正向引导”改善:比如设定清晰的规则(如“吃饭时坐好,吃完才能玩”),用孩子感兴趣的事锻炼专注力;若确诊为多动症,早干预(如行为治疗、家庭训练,必要时遵医嘱用药),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总之,区分“正常好动”与“多动症”,核心是看“行为是否可控、是否分场景、是否长期影响生活”。家长理性观察,科学应对,才能给孩子合适的成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