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总“开小差”,听课时眼神飘向窗外、手里玩着文具,老师讲的知识点左耳进右耳出——这是不少家长的烦心事。其实,6-12岁孩子的专注力并非“天生固定”,可通过趣味训练游戏逐步提升。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游戏化训练”比单纯说教更有效,因为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会主动集中注意力,且记忆更深刻。以下5个专注力训练游戏,无需复杂道具,在家就能开展,帮孩子悄悄练出“抗干扰”的专注力,上课少走神。
一、先明确:专注力游戏的核心原则——“短时间、高频次、强趣味”
专家强调,孩子的专注力持续时间有限,训练游戏需遵循3个原则,避免“越练越抵触”:
时长控制:每次游戏10-15分钟,每天1-2次,不贪多;
难度适配:从简单开始(如5个物品记忆),逐渐增加难度(如8个物品记忆),让孩子有成就感;
亲子互动:家长参与其中,用鼓励代替批评(如“这次比上次多记住1个,太棒了”),激发孩子兴趣。
二、5个专注力训练游戏,在家轻松做
游戏1:“感官记忆盒”——训练“短时注意力”,对应课堂“听记能力”
道具准备:一个不透明盒子(如鞋盒),5-8件日常小物品(如橡皮、铅笔、纽扣、小玩具车、钥匙);
玩法步骤:
家长将物品放进盒子,让孩子盯着看30秒,记住所有物品;
让孩子闭上眼睛,家长悄悄拿走1件物品,再让孩子睁眼;
请孩子说出“少了什么”,答对后可增加1件物品继续玩,答错则减少1件物品;
科学原理:该游戏模拟课堂“短时记忆”场景(如老师快速讲知识点、写板书),训练孩子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
专家反馈: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实验显示,每天玩1次,坚持2周,孩子课堂上“听记知识点”的准确率可提升25%。
游戏2:“听觉指令大挑战”——训练“抗干扰注意力”,对应课堂“听指令能力”
道具准备:无(可搭配简单手势);
玩法步骤:
家长给孩子发布“多层指令”,如“先去客厅拿一本蓝色封面的书,翻到第10页,然后回来告诉我书里有什么图片”;
逐渐增加指令难度,如加入“干扰项”:“先去厨房拿一个苹果,不要拿橙子,再把苹果放在餐桌上,然后回来拍3下手”;
若孩子能准确完成,可奖励1颗“专注力星星”,集满5颗换小奖品;
科学原理:课堂上老师常发布“多层指令”(如“先把课本翻到第20页,再拿出笔做笔记”),该游戏训练孩子在“接收指令时排除干扰、记住关键信息”的能力,减少因“没听清指令”导致的上课走神;
适配年龄:6-8岁适合2-3层指令,9-12岁适合4-5层指令。
游戏3:“舒尔特方格”——训练“视觉专注力”,对应课堂“看黑板能力”
道具准备:一张A4纸,画出5×5的方格(共25个格子),在格子里随机填写1-25的数字(或孩子认识的汉字、字母);
玩法步骤:
让孩子用手指按“1→2→3→…→25”的顺序指出数字,同时大声读出来,家长用秒表计时;
每天练3次,记录快完成时间,目标是“时间逐渐缩短,且不跳数、不错数”;
熟练后可升级为6×6方格(36个数字),或用汉字(如“天、地、人、你、我、他”)替代;
科学原理:该游戏是心理学界公认的“专注力训练经典方法”,能快速提升孩子的视觉搜索速度与注意力集中度,对应课堂上“看黑板找重点、看课本找知识点”的场景;
效果参考:5×5方格,6-8岁孩子初期需1-2分钟完成,坚持1个月后可缩短至30-40秒,上课看黑板时“眼神游离”的次数明显减少。
游戏4:“拼图大作战”——训练“持续专注力”,对应课堂“长时间听课能力”
道具准备:根据孩子年龄选择拼图(6-7岁选40-60片,8-10岁选80-120片,11-12岁选150-200片);
玩法步骤:
家长和孩子一起拼拼图,约定“在20分钟内完成一部分(如拼出边框)”,完成后休息5分钟,再继续拼剩余部分;
过程中不催促、不提示,若孩子遇到困难,引导他“先找有相同颜色或图案的碎片”,而非直接指出位置;
全部拼完后,和孩子一起回顾“刚才拼的时候,哪一步花了久?是怎么解决的”,强化“坚持专注”的成就感;
科学原理:拼图需要孩子“长时间专注于一个目标”,并在过程中不断思考、尝试,对应课堂上“持续听30分钟课、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有效提升专注力的“稳定性”;
专家提醒: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拼图主题(如动画角色、自然风光),更能激发孩子的专注动力。
游戏5:“家庭小剧场”——训练“主动专注力”,对应课堂“主动参与能力”
道具准备:简单道具(如玩具话筒、小黑板、课本);
玩法步骤:
家长和孩子轮流扮演“老师”和“学生”,“小老师”需模仿课堂场景,讲解一个简单知识点(如“教妈妈背乘法口诀”“教爸爸认生字”);
“学生”(家长)故意“开小差”(如玩手指、东张西望),观察“小老师”是否会提醒“认真听”,并继续讲解;
结束后和孩子讨论:“刚才你当老师时,发现我走神了,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上课的时候,老师希望学生怎么听?”;
科学原理:通过“角色互换”,让孩子从“被动听课者”变成“主动讲解者”,亲身体会“走神会影响学习”,从而在真实课堂上更主动地集中注意力;
独特优势:该游戏不仅训练专注力,还能帮孩子梳理课堂知识点,提升“主动思考”能力,一举两得。
三、游戏训练的3个关键提醒,避免“无效努力”
不追求“一次见效”:专注力提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若孩子第yi次玩“舒尔特方格”速度慢、出错多,不批评,而是说“下次我们再试试,肯定会更快”,避免打击积极性;
不强迫孩子“必须玩”:若孩子当天没兴趣,可换成其他游戏或延后,用“要不要一起玩个好玩的游戏呀”代替“快来训练专注力”,让孩子在轻松心态下参与;
关联课堂场景:每次游戏后,可简单引导“今天玩的听觉游戏,和上课听老师指令是不是很像?下次上课也可以像玩游戏一样认真听哦”,帮孩子将游戏中的专注力迁移到课堂。
结语:用“游戏”代替“说教”,让专注力自然生长
孩子上课“开小差”,不是“故意不听话”,而是专注力需要科学引导。以上5个游戏,将专注力训练融入亲子互动,既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又能让孩子在玩中练出“抗干扰、能持久、会主动”的专注力。家长只需每天花15-20分钟,坚持1-2个月,就能明显看到孩子课堂上的变化——眼神更专注、听课更投入,“开小差”的次数越来越少。记住:趣味是好的“专注力催化剂”,让孩子在快乐中提升,比任何严厉的要求都有效。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