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3岁的乐乐被幼儿园老师建议做发育评估时,妈妈李女士才意识到,孩子总是独自玩积木、不回应呼唤的行为并非“内向”那么简单。儿童孤独症,这个曾经陌生的语言,正逐渐走进更多家庭的视野。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孤独症通常在儿童早期显现,而0-6岁是干预的黄金时期,早期识别便成为打开干预大门的钥匙。
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往往具有“三重障碍”特征。在社交互动方面,他们可能回避眼神接触,对父母的拥抱缺乏期待,难以理解他人的表情和情绪。就像乐乐,别的孩子会模仿老师的动作,他却执着于把积木摆成一条直线,对周围的集体游戏毫无兴趣。沟通能力的滞后也很典型,有的孩子语言发育迟缓,2岁还不会说简单词语;有的即使会说话,也常重复刻板句子,比如反复问“今天星期几”,却不关注答案本身。
此外,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也是重要信号。他们可能对旋转的风扇、瓶盖等物品格外痴迷,坚持用固定路线行走,一旦环境变化就会情绪崩溃。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存在差异,有的孩子在记忆力、数学能力等方面可能展现出独特天赋,这些“特殊才能”背后,依然需要关注其社交和适应能力的发展。
家长若发现孩子有上述表现,不必过度焦虑,但需及时行动。定期参与儿童健康体检,通过专业机构的发育筛查量表(如M-CHAT)进行评估,才能为孩子争取更早的干预机会。早期识别不是给孩子贴标签,而是为他们铺设一条更适合的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