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重庆正规儿童医院)

重庆好的儿童医院

重庆专治自闭症医院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蓝长安:如何识别孩子抑郁症的早期表现?专家教你7招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儿童青少年面临着学业、社交、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压力,抑郁症不再是“成人专属”,正逐渐向低龄群体蔓延。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早期识别和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很多家长因缺乏专业认知,常将孩子的抑郁信号误认为“青春期叛逆”“性格内向”,错过佳干预时机。以下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专家临床经验,总结出7个实用识别方法,帮助家长及时捕捉孩子的情绪异常。

第1招:关注情绪状态的“持续性低落”,而非偶尔哭闹

孩子偶尔因考试失利、和朋友吵架而情绪低落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出现持续2周以上的情绪低落,且无法被玩具、游戏、美食等以往喜欢的事物缓解,需高度警惕。

具体表现:经常说“我不开心”“活着没意思”,对原本热衷的兴趣班、户外活动提不起劲;独处时容易发呆、叹气,甚至默默流泪;面对表扬或奖励时,也难有愉悦感(心理学上称为“快感缺乏”)。

专家提醒:儿童表达情绪的能力较弱,低龄孩子可能不会直接说“抑郁”,而是通过“烦躁易怒”“黏人哭闹”等反向情绪传递痛苦,家长需耐心观察情绪背后的需求。

第2招:警惕睡眠模式的“异常变化”,失眠、嗜睡都需重视

睡眠是儿童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抑郁症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睡眠节律,且表现因人而异,常见两种极端情况:

失眠型:入睡困难(躺在床上1-2小时仍睡不着)、夜间频繁惊醒、早醒(比平时早醒2-3小时,且无法再次入睡),白天则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

嗜睡型:突然变得“嗜睡”,每天睡眠时间比平时多3-4小时,即使白天也频繁打盹,醒来后仍觉得疲惫,不愿起身活动。

区分关键:若睡眠变化持续1周以上,且排除感冒、睡眠环境改变等生理因素,需考虑情绪问题的可能。

第3招:观察饮食与体重的“明显波动”,排除生理疾病后需警惕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和体重会有自然变化,但抑郁症引发的波动往往“异常且快速”:

食欲减退型:以前饭量正常,突然变得不爱吃饭,对喜欢的零食也无兴趣,1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5%(如30公斤的孩子体重减少1.5公斤以上),甚至出现“厌食”倾向。

暴饮暴食型:通过“吃”来缓解情绪,尤其偏爱高糖、高热量食物,短期内体重快速增加,同时可能伴随自责、自卑(如觉得自己“太胖”)。

家长行动:先带孩子排查甲状腺功能异常、消化系统疾病等生理问题,若生理指标正常,需结合情绪状态进一步评估。

第4招:留意学习状态的“突然下滑”,非“贪玩”而是“无力感”

学习成绩波动是常见现象,但抑郁症导致的下滑往往伴随“态度消极、能力下降”:

注意力涣散:上课无法集中精力,容易走神,作业完成质量差,甚至出现“提笔忘字”“简单题目反复错”的情况。

行动力减退:以前能按时完成作业,现在变得拖延、敷衍,甚至逃避上学(如谎称“肚子疼”“头疼”,到学校后焦虑不安,多次要求家长接回家)。

自我否定:面对成绩下滑,不是“想办法改进”,而是频繁说“我太笨了”“我肯定考不好”,甚至主动放弃学习计划,对未来失去信心。

误区提醒:很多家长误以为是“孩子偷懒、叛逆”,盲目批评指责,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导致情况恶化。

第5招:关注社交行为的“显著退缩”,从“主动参与”到“自我封闭”

儿童青少年通过社交建立自我认知,抑郁症会让他们逐渐“脱离群体”,表现为:

拒绝社交:以前喜欢和同学一起玩、参加集体活动,现在变得不愿出门,即使同学邀请也找借口拒绝,甚至躲避熟悉的人。

人际关系敏感:容易误解他人的话,觉得“同学不喜欢我”“老师针对我”,出现“被孤立”的感觉,进而主动疏远他人。

低龄儿童表现: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孩子可能出现“黏家长”“拒绝上幼儿园”,在学校不与同学互动,独自坐在角落。

第6招:识别“躯体化症状”,身体不适可能是情绪的“信号”

儿童无法准确表达内心的痛苦时,情绪问题会通过“身体不适”表现出来,即“躯体化症状”,常见以下情况:

反复疼痛:频繁说“头疼”“肚子疼”“胸闷”“关节疼”,但去医院检查后无任何生理异常,疼痛会在压力大(如考试、上学)时加重,休息或放松后缓解。

其他不适:容易疲劳(稍微活动就觉得累)、头晕、恶心、盗汗,甚至出现“呼吸急促”“心慌”等类似“焦虑发作”的症状。

专家解读:躯体化是儿童心理压力的“代偿机制”,家长不要认为孩子“装病”,需理解这是他们传递痛苦的方式,及时关注情绪根源。

第7招:警惕“负面认知”与“自伤倾向”,这是危险的信号

抑郁症发展到一定阶段,孩子会出现消极的思维模式,甚至伴随自伤的想法,家长需格外警惕:

负面认知:经常说“我没用”“没人喜欢我”“活着没意义”,对自己、他人、未来都持否定态度,甚至出现“不如死了好”的极端想法。

自伤行为:通过“割手腕”“掐自己”“撞墙”等方式缓解痛苦,初期可能只是轻微划痕,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自伤行为。

紧急处理:一旦发现孩子有自伤倾向或负面言论,不要恐慌或指责,需时间表达关心(如“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痛苦,我们一起想办法”),并尽快联系儿童心理医生或专业医疗机构,避免悲剧发生。

专家后提醒:识别后及时干预,是对孩子好的保护

家长是孩子心理健康的“责任人”,当发现孩子出现上述1-2种表现且持续时间较长时,不要抱有“等孩子长大就好了”的侥幸心理,应采取以下行动:

耐心沟通:选择孩子放松的时机(如睡前、散步时),用“我发现你近不太开心,是不是有什么事想和妈妈说?”等开放式提问,倾听孩子的感受,避免打断或评判。

寻求专业帮助: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童心理科、精神科,或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由医生进行专业评估(如心理量表测试、访谈),明确是否为抑郁症及严重程度。

家庭支持:营造包容、温暖的家庭氛围,减少对孩子的批评、比较,多给予鼓励和陪伴,帮助孩子重建自信,同时家长也要调整心态,避免因焦虑影响孩子的情绪恢复。

儿童抑郁症并非“性格问题”,而是需要重视的心理疾病,早期识别和科学干预能帮助孩子尽快走出困境,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家长的理解、接纳与支持,是孩子对抗抑郁重要的力量。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小儿惊厥,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包括脑瘫),小儿意识障碍,智力低下、小儿多动症及多发性抽动综合征等诊治工作

擅长:孤独症、发育迟缓、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智力低下、脑瘫、癫痫、遗尿等神经行为发育疾病的诊疗

擅长:诊治小儿神经内科疾病,如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小儿多动症、颅内感染、头痛、智力、行为发育障碍等疾病,尤其擅长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其疗效的评价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