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重庆正规儿童医院)

重庆好的儿童医院

重庆专治自闭症医院

是学业压力还是社交恐惧?重庆小米熊心理医生蓝长安帮你找到孩子厌学的真凶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孩子嘟囔着“上学没意思”“不想去学校”,甚至用装病、磨磨蹭蹭的方式逃避上学时,很多家长一反应是“肯定是学习太累了”或“这孩子就是不合群”。但从儿童心理临床经验来看,学业压力与社交恐惧虽常被当作孩子厌学的“主因”,却可能只是深层问题的“遮羞布”。要找到孩子抗拒上学的真凶,需要从行为表现、情绪信号、场景反应三个维度,精准区分“学业压力型厌学”与“社交恐惧型厌学”,更要警惕两者叠加的复杂情况。

一、先辨“信号”:学业压力与社交恐惧的厌学表现,藏在细节里

孩子不会清晰表达“我压力大”或“我害怕社交”,但他们的行为、情绪会“说话”。心理医生通过大量临床案例总结发现,两种类型的厌学,在日常表现中有明显差异,家长可通过以下细节初步判断:

维度学业压力型厌学社交恐惧型厌学核心抗拒场景抗拒写作业、提到考试就烦躁、不愿聊学习进度抗拒课间活动、回避与同学互动、害怕被老师提问情绪爆发时机开学前、考试前、作业量大时情绪波动大早晨出门前(担心见同学)、集体活动前(如春游)身体反应特点常出现头痛、胃痛(多在写作业或考试当天发作)、失眠(睡前想“没写完的作业”)常出现心慌、手抖(见同学时明显)、尿频(集体场合更频繁)、拒绝在学校吃饭/上厕所对“学校”的态度不排斥与同学聊非学习话题,甚至期待课间和同学玩,但提到学习就抵触整体排斥去学校,连“和同学玩”都提不起兴趣,更愿意在家独处

举个临床案例:10岁的小宇每天放学回家先玩手机,一提写作业就说“头晕”,但周末约同学去公园玩却很积极——这更可能是学业压力导致的厌学,他抗拒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任务”;而8岁的萌萌每天早上出门前都要哭闹,说“不想和同学一起排队”,课间宁愿坐在座位上,也不跟同学玩跳绳,甚至谎称“肚子疼”想回家——这更偏向社交恐惧型厌学,她抗拒的是“校园里的社交场景”。

二、再挖“根源”:两种厌学的背后,是不同的心理困境

区分表现只是一步,找到“为什么会这样”,才能真正帮孩子解决问题。心理医生指出,学业压力型厌学与社交恐惧型厌学,背后的心理机制完全不同,家长若不分清根源就“一刀切”解决,反而会加重孩子的抗拒。

(一)学业压力型厌学:不是“怕学习”,是“怕失败”

很多家长以为“学业压力”就是“作业多、考试难”,但实际上,孩子真正承受的压力,更多来自“对失败的恐惧”和“自我价值的否定”,常见根源有两种:

“努力也没用”的绝望感:有些孩子并非不努力,而是长期处于“付出得不到回报”的状态——比如每天熬夜写作业,考试还是不及格;认真听讲,却总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这种“无效努力”会逐渐瓦解他们的“学习效能感”,让他们觉得“我再怎么学都没用,不如干脆不学”。这类孩子常说“我太笨了”“学了也考不好”,背后是深深的自我否定,而非单纯的“偷懒”。

“被分数绑架”的焦虑感:部分家长将“成绩”等同于“孩子的好坏”,比如“考90分才是好孩子”“比上次少5分就是退步”。这种评价标准会让孩子把“学习”变成“讨好家长的任务”,一旦成绩下滑,他们不仅要面对“没考好”的失落,还要承受“我不够好,家长可能不喜欢我了”的恐惧。久而久之,“上学”变成了“随时可能犯错的压力场”,孩子自然会想逃避。

(二)社交恐惧型厌学:不是“不合群”,是“怕受伤”

社交恐惧型厌学的孩子,往往被贴上“内向”“孤僻”的标签,但心理医生强调:“内向不等于社交恐惧,孩子抗拒社交,更多是因为曾在人际中‘受了伤’,或缺乏‘应对社交的能力’”,主要根源包括:

隐性的“社交创伤”:并非只有“被打骂”才是伤害,长期被同学孤立(比如课间没人一起玩)、被起侮辱性绰号、分享想法时被嘲笑“幼稚”,都会让孩子觉得“社交是危险的”。比如有个孩子曾因一次回答问题结巴,被同学模仿,此后每次上课都紧张到发抖,甚至不敢抬头——对他来说,“和同学互动”就等于“可能被嘲笑”,自然会逃避去学校。

“没人教我怎么社交”的无助感:有些孩子在家庭中缺乏社交练习,比如家长总替孩子解决问题(“你别跟同学吵架,妈妈去跟对方家长说”),或很少带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当他们进入学校,遇到“同学抢我东西怎么办”“想加入游戏但不知道怎么说”等问题时,会因找不到解决方法而陷入无助,终选择“躲回家”,因为“家里不会有这些麻烦”。

三、心理医生的“破局建议”:别贴标签,先“对症”再“干预”

无论是学业压力还是社交恐惧,家长忌讳的就是“先贴标签”(如“你就是懒”“你怎么这么胆小”),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用“理解+支持”代替“批评+强迫”,分步骤帮孩子走出困境。

1.若偏向“学业压力型厌学”:先帮孩子“卸下分数包袱”

把“大目标”拆成“小任务”:比如孩子数学考不及格,别逼他“下次要考80分”,而是从“今天弄懂1道计算题”“这周背会5个公式”开始。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及时肯定(“你今天独立算出了这道题,比昨天进步了”),让孩子在“小成功”中重建信心,慢慢觉得“学习没那么难”。

跟孩子“聊感受”,而非“查成绩”:放学后别先问“考了多少分”,而是说“今天在学校写作业时,有没有觉得哪道题有点难?”“如果遇到不会的,你想怎么解决?”。当孩子感受到“家长关心的是我,不是分数”,对学习的抵触会减少很多。

2.若偏向“社交恐惧型厌学”:先帮孩子“学会小步社交”

从“家庭社交练习”开始:比如在家和孩子玩“模拟校园游戏”,家长扮演“同学”,模拟“邀请加入游戏”“道歉”等场景,教孩子简单的社交话术(“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练熟后,再鼓励他在学校尝试。

帮孩子“找到1个小同伴”:如果孩子害怕和很多人互动,可以先帮他找到1个性格温和的同学,比如周末约对方来家里玩,或一起走路上学。当孩子有了“在学校有个好朋友”的安全感,对学校的排斥会逐渐减轻。

3.关键提醒:若出现这些情况,及时找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持续拒学超过2周,且伴随以下表现,建议寻求儿童心理医生的专业评估,排除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

情绪持续低落,对以前喜欢的事也提不起兴趣;

出现失眠、噩梦、食欲大幅下降等身体症状;

提到学校就极度恐惧,甚至有自伤想法。

心理医生想告诉家长:孩子厌学从来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有时学业压力会引发社交退缩,社交问题也会加重学习焦虑。但无论哪种情况,“看见孩子的困境”比“纠正孩子的行为”更重要。当家长放下“为什么孩子这么不听话”的愤怒,转而思考“孩子现在需要什么帮助”,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同盟者”,帮他们重新找回走进校园的勇气。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小儿惊厥,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包括脑瘫),小儿意识障碍,智力低下、小儿多动症及多发性抽动综合征等诊治工作

擅长:孤独症、发育迟缓、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智力低下、脑瘫、癫痫、遗尿等神经行为发育疾病的诊疗

擅长:诊治小儿神经内科疾病,如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小儿多动症、颅内感染、头痛、智力、行为发育障碍等疾病,尤其擅长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其疗效的评价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