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发育过程中,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运动性抽动作为其主要症状之一,往往是家长发现孩子异常的信号。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的郭志超医生在临床诊疗中接触过大量抽动症患儿,对运动性抽动的表现有着丰富的观察和总结。下面就结合他的临床经验,为大家详细解析抽动症患者常见的“运动性抽动”。
简单运动抽动:多始于头面部,动作单一快速
简单运动抽动是抽动症初期较为常见的表现,通常涉及单个或少数肌群,动作简单、快速且重复,多从头部和面部开始。
郭志超医生指出,头面部的简单运动抽动为多见。比如频繁眨眼,孩子会不受控制地快速眨动眼睛,有时甚至会用力挤眼,家长很容易误以为是孩子眼睛疲劳或有异物,但休息后也无法缓解;耸鼻也是常见症状,孩子的鼻子会不自主地向上抽动,仿佛在嗅什么东西;还有撅嘴,嘴唇会反复做出撅起的动作,有时还会伴随咧嘴、扮鬼脸等情况。
除了头面部,颈部和肩部也可能出现简单运动抽动。像突然点头、摇头,头部会快速地向前、向后或左右晃动;有的孩子会不自觉地扭脖子,将头偏向一侧,这些动作往往突然发生,持续时间很短,在孩子情绪紧张或兴奋时会更加频繁。
复杂运动抽动:涉及多肌群,动作组合复杂
随着病情的发展,部分抽动症患儿会出现复杂运动抽动。这类抽动涉及多个肌群,是由一系列简单运动抽动组合而成的,动作相对复杂,持续时间也较长。
郭志超医生介绍,肢体部位的复杂运动抽动较为常见。比如手臂,孩子可能会突然甩手、握拳,或者反复搓手指、拍手,在拿东西时,这些动作可能会导致物品掉落;腿部的表现则有抖腿、踢腿、踮脚,走路时可能会突然绊一下,影响正常行走。
躯干的复杂运动抽动也不容忽视。孩子可能会出现扭腰、耸肩的动作,有时会不自觉地挺肚子或弯腰,严重时还会出现旋转身体的情况。此外,一些孩子会有反复触摸周围物品的行为,比如不停地摸桌子、墙壁,或者跺脚、跳跃等无意义的动作,还有的会保持怪异姿势,如长时间耸肩、歪头等。
运动性抽动的特点及家长应对建议
郭志超医生强调,抽动症患者的运动性抽动具有不自主、反复性的特点,孩子自身难以控制。这些动作在情绪紧张、疲劳、压力大时会加重,而在孩子专注于某项事情(如看电视、玩游戏)或睡眠时会减轻甚至消失。
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上述运动性抽动症状时,不要过度焦虑或指责孩子,以免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导致症状加重。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儿童医院进行检查和诊断,明确病情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干预。同时,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多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帮助孩子缓解心理负担,促进病情的恢复。
总之,了解抽动症患者常见的运动性抽动表现,有助于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尽早采取措施,让孩子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减少抽动症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症状还有疑问,可咨询专业的儿科医生,获取更详细、个性化的建议。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