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华琴(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主任)
每当看到孩子反复眨眼、耸肩或发出怪声,父母们总是忧心忡忡地问:“医生,这病会自己好吗?孩子几岁能摆脱这些症状?”作为一名在重庆儿科领域深耕多年的医生,我理解这份焦虑——抽动症不仅影响孩子的日常表现,还会引发社交困扰和自我否定。今天,我就结合临床实例和研究,带大家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帮助您科学看待抽动症的病程规律,避免常见误区,为孩子营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抽动症,也称为抽动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疾病,表现为不自主的运动或发声抽动。在儿科实践中,我们观察到它的发病率约为1%-3%(参考美国儿科学会2023年报告),男孩多于女孩,且常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或强迫症(OCD)共存。
许多家长误以为抽动症是“长大就没了”的小问题,但实际情况更复杂。科学研究显示,抽动症的病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儿童期(5-12岁)症状往往较明显,青春期(13-18岁)部分孩子症状减轻,而成年后则趋于稳定。然而,是否“自愈”取决于个体差异。一些轻度病例确实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缓解,但这并非必然——约40%-5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多年。例如,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近期接诊的一名8岁男孩,开始只是眨眼抽动,家长未重视,结果半年后发展成咳嗽声抽动,这表明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抽动症的“消失”年龄没有统一标准:有的孩子10岁左右症状消退,另一些则可能延续至成年。关键影响因素包括遗传背景、环境压力(如家庭冲突或学业负担)和伴随的心理问题。家长们应记住,抽动症的本质是大脑神经回路异常,而非“坏习惯”,盲目等待自愈可能延误支持时机。
现实中,围绕抽动症的误区比比皆是,导致许多家庭错失干预机会。我常见到家长因误解而自责或忽视问题,因此特意梳理三个高频误区,帮助大家避坑。
D一误区:“所有抽动症都会自愈,不用管它。”事实是,等待自愈的风险很高——一项2024年国内多中心研究发现,未及时处理的抽动症患儿中,30%出现情绪障碍或学习困难。
第二误区:“抽动症状越严重,就越难好。”其实,症状波动是正常现象,压力期可能加重,放松时减轻。例如,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曾有一名患儿在考试季抽动加剧,假期缓解,家长不必过度恐慌。
第三误区:“抽动症是心理问题,吃药就能解决。”作为医生,我强调抽动症涉及神经生理因素,药物并非W能,更需行为干预和家庭支持。在重庆儿科汪华琴医生的经验中,建议家长关注孩子的整体发展:保持规律作息、减少屏幕时间、营造轻松家庭氛围,这些非药物方法往往事半功倍。
那么,面对抽动症,家长该如何行动?首先,不要急于求“愈”。抽动症的管理重在长期支持而非短期康复。我鼓励家长们定期观察孩子的变化,记录症状频率(如每周抽动次数),并咨询专业医生。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我们通过综合评估(包括发育史和家庭访谈)制定个性化方案。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多倾听、少批评,帮孩子建立自信。研究表明,积极的社会支持能显著改善预后。我想强调预防的重要性:早期识别抽动迹象(如短暂肌群抽动)并及时就医,可降低慢性化风险。家长们的坚持与耐心,就是孩子康复路上的后盾。
常见误区解读:
误区:抽动症是暂时性的,所有孩子都会自愈。事实:并非如此。部分轻度患儿可能自愈,但多数需要支持;忽略症状可能进展为慢性抽动障碍。
误区:抽动症只影响身体,不会伤及心理。事实:抽动常引发自卑或社交回避,需结合心理疏导。
误区:家庭环境对抽动症没有影响。事实:压力事件(如争吵)可能加剧症状,和谐氛围有助于缓解。
郑重声明: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