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性早熟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饮食因素
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如今孩子的饮食结构中,“大鱼大肉”、油炸膨化食品、快餐、甜食、含糖饮料等高热量食物占比较大,再加上运动量不足,易导致肥胖。而肥胖会使体内脂肪细胞分泌瘦素等物质,可能促进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和释放,进而引发性早熟。
盲目进补:部分家长热衷于给孩子吃甲鱼、蜂王浆等补品,或人参、鹿茸等滋补性中药。这些补品中可能含有促性腺激素等成分,易改变孩子正常的内分泌环境,诱发性早熟。
食物中的激素残留:现在市场上一些家禽是用含有激素的饲料喂养的,“促熟剂”残余可能集中在家禽头颈部分的腺体及内脏中。另外,部分反季节蔬菜水果可能是在“促熟剂”作用下提早成熟的,孩子长期食用,可能摄入激素类似物,从而增加性早熟的风险。
环境因素
过量接触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如洗涤剂的降解产物壬基酚、合成树脂原料双酚A、塑料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等。这些物质经机体吸收后,可在体内发挥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干扰正常的内分泌,导致性早熟。
使用含雌激素的女性化妆品:一些女性护肤品、化妆品(如丰乳霜等)含有雌激素。如果孩子使用,经皮肤吸收后,可与靶器官上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并发挥效应,进而诱发性早熟。
光照过度:长期开灯睡觉或过多接触人造灯光,会明显降低褪黑色素的分泌,导致腺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使孩子出现发育现象。
社会因素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孩子通过各种途径容易接触到一些涉性信息,如成人影片、电视节目中具有性暗示的画面等。这些涉性信息可能会刺激机体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提前启动,促进孩子性发育提前。
遗传因素
性早熟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性早熟的病史,或者父母发育的年龄比较早,那么孩子出现性早熟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疾病因素
部分性早熟是由器质性病变所导致,尤其是男孩。中枢系统器质性病变(如颅内感染、外伤或肿瘤等)以及生殖腺肿瘤等疾病,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性激素分泌异常,从而引发性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