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重庆正规儿童医院)

重庆好的儿童医院

重庆专治自闭症医院

医保定点

重庆郭志超医生:别把抽动当前兆当坏习惯!10个症状提示孩子需就医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频繁眨眼、耸肩等抽动行为常被家长误认为“坏习惯”或“调皮”,甚至通过责骂、体罚强行纠正。然而,这些看似随意的动作,可能是抽动症或其他神经发育障碍的早期信号。据《中国抽动障碍诊疗指南》显示,我国儿童抽动症患病率约为0.77%,且误诊率高达**40%**以上。本文将解析10个需警惕的抽动症状,帮助家长区分“正常好动”与“病理表现”,避免因忽视或误判延误干预时机。

一、认识抽动症:不止是“小动作”那么简单

抽动症(TicDisorders)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核心特征为突发、快速、重复、无节律的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这些抽动行为无法被主观抑制,且会随情绪波动(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根据病程和症状类型,可分为:

短暂性抽动障碍:常见,表现为单一或多种抽动,持续≥2周且<1年

慢性运动/发声抽动障碍:单一或多种抽动持续≥1年

**Tourette综合征(TS)**:同时存在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持续≥1年

关键区别:正常儿童的“模仿动作”“习惯性眨眼”可自主控制,且不会伴随情绪困扰或功能损害。

二、10个警示症状:出现3项以上需及时就医

(一)面部抽动:从“眨眼”到“鬼脸”的升级

频繁眨眼:每分钟眨眼超过30次(正常儿童约15-20次),伴眼部酸涩、红肿(排除干眼症)

挤眉弄眼:单侧或双侧眉毛上挑、眼皮抽动,伴随嘴角歪斜或噘嘴

耸鼻吸鼻:反复皱鼻子、发出“吭哧”声,非因过敏性鼻炎或感冒引起

(二)头部与颈部抽动:不自主的“失控动作”

点头摇头:规律性或突发性点头/摇头,幅度大且无法停止,可能导致颈部疼痛

缩脖子/扭脖子:颈部肌肉快速收缩,出现“鸭脖”样动作,严重时伴随颈椎偏移

(三)肩部与肢体抽动:影响日常生活的“障碍信号”

耸肩甩臂:单侧或双侧肩膀快速上抬,手臂突然甩动(如写作业时笔突然掉落)

手指抽动:手指不自主弯曲、扭动,或出现“弹手指”“捶打桌面”等刻板动作

踢腿抖腿:静坐时腿部突然抽动,导致无法安静上课,甚至被老师误认为“纪律差”

(四)发声性抽动:从“清嗓”到“秽语”的演变

异常发声:反复清嗓子、咳嗽、发出“嗯嗯”“啊啊”声,在课堂等安静环境中尤为明显

秽语症:不自主说出脏话、侮辱性词或重复他人语言,多发生于病情较重的学龄期儿童

(五)伴随症状:警惕“共病”风险

约50%-70%的抽动症患儿伴随共病,这些症状往往比抽动本身更影响生活: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坐不住、易分心,学习效率低下

强迫障碍(OCD):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无法控制仪式化行为

焦虑抑郁:因抽动被嘲笑而自卑,出现社交退缩或情绪暴躁

三、家长常见误区:这些“纠错行为”可能加重病情

误区1:“打一顿就改过来了”

错误逻辑:抽动是神经调控异常导致的非自主性动作,责骂或体罚会增加孩子心理压力,形成“抽动-焦虑-更严重抽动”的恶性循环。

科学证据:一项追踪研究显示,采用惩罚式教育的家庭中,患儿症状加重风险提高2.3倍。

误区2:“长大就好了,不用管”

错误逻辑:约30%的短暂性抽动可自行缓解,但慢性抽动症若未干预,可能持续至成年,影响就业和婚恋。

关键数据:成年Tourette综合征患者中,约40%存在社会功能障碍(如无法从事需要精细操作的职业)。

误区3:“补补维生素就没事了”

错误逻辑:抽动症与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谷氨酸)失衡相关,单纯补充营养素无法改善核心症状,甚至可能延误药物干预时机。

四、科学应对:从识别到干预的全流程指南

1.观察记录:建立“抽动日志”

记录内容:

抽动类型(如眨眼、耸肩)、发生频率(每天多少次)

触发场景(如考试时、被批评后)、持续时间

伴随情绪(紧张、焦虑、无所谓)

工具推荐:使用手机APP(如“抽动症日记”)或表格记录,便于医生评估病情。

2.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是关键

就诊科室:儿童神经科、心理科或发育行为科(优先选择设有抽动症专病门诊的医院)

检查项目:

神经系统检查:排除癫痫、舞蹈病等器质性疾病

心理评估:使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量化症状

共病筛查:评估是否伴随ADHD、OCD等

3.干预原则:“轻症状重管理,重症状早用药”

(1)轻度抽动(未影响生活学习)

心理行为疗法:

习惯逆转训练(HRT):通过自我监测和替代动作(如想眨眼时改为咀嚼口香糖)减少抽动频率

放松训练:教孩子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降低焦虑水平

家庭配合:避免过度关注抽动,通过亲子游戏转移注意力,营造“无压力环境”。

(2)中重度抽动(影响社交或学业)

药物治疗:

一线药物:可乐定贴片(改善注意力)、硫必利(控制抽动症状)

注意事项: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不可擅自停药

神经调控治疗:经颅磁刺激(rTMS)对难治性抽动有一定疗效

4.校园支持:减少歧视与误解

与班主任沟通,说明抽动症的特点,避免将孩子的抽动视为“故意捣乱”

申请考场特殊安排(如单独座位),减少周围同学注视带来的压力

鼓励孩子参与包容性强的社团(如绘画、编程),提升自信心

五、家长心理建设:走出“病耻感”误区

接纳现实: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如同哮喘需要长期管理,而非“治不好的绝症”。

拒绝攀比:不与“别人家孩子”对比,关注自己孩子的微小进步(如抽动频率从每天100次降至80次)。

寻求支持:加入抽动症家长社群(如“向日葵儿童抽动关爱中心”),分享经验、获取资源。

结语:别让“误解”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当孩子出现无法控制的抽动行为时,需要的不是“纠正”,而是理解与科学干预。记住:每一个抽动动作背后,可能是孩子努力对抗疾病的挣扎。及时就医、规范治疗,配合家庭与学校的支持,多数患儿能在青春期后症状减轻,回归正常生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小儿惊厥,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包括脑瘫),小儿意识障碍,智力低下、小儿多动症及多发性抽动综合征等诊治工作

擅长:孤独症、发育迟缓、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智力低下、脑瘫、癫痫、遗尿等神经行为发育疾病的诊疗

擅长:诊治小儿神经内科疾病,如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小儿多动症、颅内感染、头痛、智力、行为发育障碍等疾病,尤其擅长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其疗效的评价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